星系列樓宇堪稱重慶市數字經濟的一面旗幟,2000多家互聯網企業創造了重慶近30%的數字工業產值,這里是知識密集、人才聚集、創新活躍的核心承載區與產業功能區。星系列樓宇黨委成立于2016年,黨委書記劉海燕與同志們在此在深耕9年,參與并見證了樓宇黨建在這里從扎根到生長的全過程。她始終保持“三顆心”,與同事共同打造具有重慶兩江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星系列“黨建樣本”。劉海燕曾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先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恒心”不懈抓黨建
星系列樓宇起源于重慶市高新區,88棟產業大樓建成之初,與兩江新區的行政隸屬關系尚未完全理順,情感紐帶也比較薄弱。基于此,劉海燕帶領同事逐一走訪樓宇企業,找黨員、建組織、抓規范。當時,部分企業對黨建工作不太支持,“海燕們”吃閉門羹是常事。特別是園區的一家外資企業,得知劉海燕一行是來排查黨員情況的,就接連謝絕來訪。無奈之下,劉海燕就動起了“死腦筋”,一個月內9次上門為企業負責人提供服務、講解政策。最終,在她鍥而不舍的努力下,那家外資公司負責人同意建立黨組織。在這一過程中,劉海燕探索出“趕早趕巧、問需問暖、先做朋友再做同志”的工作方法。她日復一日、不辭辛勞奔波在黨建工作一線。劉海燕憑借恒心與韌勁打動企業相關負責人,在聯系融合中形成了黨建和企業雙向奔赴的動能,樓宇入駐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89%。
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就是一個求“公約數”、畫“同心圓”的過程,關鍵在于培養同題共答的使命感、同向用力的信任感、同頻共振的默契感。劉海燕表示:“黨委書記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是黨組織的‘舵手’和‘領航員’,是黨員信心和力量的重要‘輸入端’,在迷霧中要找到方向,在挫折中要堅定信念,在落實中要提供方案。”
“熱心”入微搞服務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要在落地賦能中彰顯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劉海燕始終將務實有效作為衡量黨建工作的重要標準,做到“三個提供”:提供政策,每月組織修訂編印一本助企政策手冊,開發“青春星光”智慧黨建平臺,納入政務咨詢服務模塊,實現按需分配、直達供應;提供培訓,推行黨群、政務、人才、法律、金融、創業創新、知識產權、企業管理、商務綜合、物業租賃“十進樓宇”,甄選法律、金融、企劃等方面專業人才組建“專家服務團”,為1000余家樓宇企業開展專題講座、商務沙龍等,提供定制服務850余場;提供機會,全域推廣產業黨建聯席會議“四步工作法”,采取黨委搭臺、鏈主牽頭、供需對接等形式,讓企業之間增強信任,形成清晰的合作“地圖”和機會“清單”,實現企業資源、項目、服務、信息等供需精準對接,促成59家企業、63個項目牽手合作,簽約金額6500余萬元。
劉海燕說:“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黨建就是最大的誠信和確定性,要把黨建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我們就是要當好會議召集人、活動東道主、企業信任者、服務貼心人,促進人員落位、制度落實、項目落地。”
“暖心”奉獻做公益
劉海燕始終把孵化公益性社會組織作為樓宇黨委工作的重要內容,挖掘樓宇企業服務專業性強、能力互補性強、資源共享性強的優勢,全力培育“北斗七星服務隊”、“藍天救援隊”、“藍天雪豹志愿者服務隊”等20多個社會組織,在應急救援、生命健康、發展咨詢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務,通過開展公益活動強化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實現黨建工作與每名黨員的強關聯緊結合,黨旗在多地搶險救災一線高高飄揚。聞康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健康直通車”公益服務項目,組織173名青年志愿者走進社區開展義診、健康保健講座等志愿服務150余場,受到社區稱贊和群眾好評。
劉海燕說:“黨建就是企業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只有把黨建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才能體現價值,讓企業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我們以園區‘六大星座’、‘七大行星’顯著地標為主體,打造公益服務網絡,這已成為重慶的一張亮麗名片。”
(作者單位為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