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我又來參加志愿服務了,前幾天看你們發布的‘鄰里幫’活動,我就趕緊報了名。”重慶市大渡口區八橋鎮融城社區的王阿姨樂呵呵地來到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她。如今,在融城社區,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志愿服務中。然而,在2014年社區初建時,鄰里關系淡漠、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不高,社區矛盾糾紛頻發。
近年來,大渡口區委、區政府持續探索推進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建強隊伍、擦亮品牌及推進數字化管理等方式,不斷改善社區環境,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讓融城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5支隊伍讓社區治理精細化
融城社區常住人口1.3萬余人,現有注冊志愿者7028人,占比54%,社區結合實際情況,借鑒螞蟻的智慧、愛心、忠誠與合作精神,陸續組建“平安藍螞蟻”、“先鋒紅螞蟻”、“愛心粉螞蟻”、“文體橙螞蟻”、“環保綠螞蟻”5支志愿服務隊伍,圍繞社區安全、理論宣講、環境保護、愛心幫扶、家電維修等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0余場次,助力社區治理提質增效,融城社區因此獲評“重慶市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王書記,10號樓的排水管破了,車庫在漏水,趕緊安排人來看看!”“平安藍螞蟻”志愿服務隊的張大爺給社區黨委書記王智娟打去電話,告知自己在巡樓過程中發現的情況。王智娟迅速組織專業力量到現場排查,同時通知物業服務企業用水泵抽水,防止電梯涉水引發次生事故。因漏水點發現及時、修繕到位,這場緊急事件得到圓滿解決。“平安藍螞蟻”志愿服務隊立足于保護社區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每天晚上在社區常態化開展安全巡查,截至目前,已定期排查轄區用電用氣安全隱患、妥善處理矛盾糾紛21起。
數字賦能用小積分提升大幸福
“現在我每天早上都要在‘德分寶’上簽到,看看平臺上又多了哪些善行義舉,感覺一天充滿了正能量。”社區居民王俊梅逢人便夸“德分寶”,還向親朋好友推薦使用這個平臺。
王俊梅口中的“德分寶”是融城社區利用技術化手段開創的社區智慧治理新模式,以“行德積分、惟善為寶”為理念,居民用手機即可隨時記錄傳播身邊的道德行為,從而獲取積分。該平臺整合社區理發店、超市、物業服務企業、影院等475家社會資源,構建物資換積分、積分換服務、服務換積分等多元可循環激勵回饋機制,給予居民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讓善行有回報,形成了“付出、積累、回報”良性循環。截至目前,已有超過50%居民注冊“德分寶”平臺,累計曬出“好人好事”超12萬件,總積分超120萬,“德分寶”治理模式獲評“重慶市城鄉社區治理優秀案例”。
“太陽媽媽”工作室為民解憂
在融城社區成立之初,居住區附近有個大坑,居民們都習慣把垃圾倒在坑里,久而久之,各類垃圾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散發著惡臭。居民鄧錫芳時常到社區反映相關情況,她發現社區工作者也在努力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只是短時間內難以見到明顯成效,因此引起很多居民不滿。于是,熱心的鄧錫芳主動擔負起調解員的角色,每當看見有居民到社區投訴,她就主動上前詢問情況,安撫對方的情緒。鄧錫芳說:“我們住在同一個社區,加上我的耐心勸導,大家就容易對我產生信任感,有什么心里話直接說出來,我也會向社區工作者反映大家的訴求。”后來社區組織工作人員去清理垃圾,鄧錫芳不僅主動參與,還號召其他居民一起動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堆不見了,小區的空氣也變得清新了。
自那以后,鄰里有糾紛、居民有困難、社區治理有需求,鄧錫芳總是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漸漸地,她成了社區里的“名人”。2017年,鄧錫芳成立了“太陽媽媽”工作室,希望像太陽一樣溫暖居民,像媽媽一樣播撒愛心。2025年4月,鄧錫芳獲評“重慶市五星級志愿者”。
在鄧錫芳的帶動下,截至目前,“太陽媽媽”工作室已經聚集了623名熱心志愿者,她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圍繞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做公益調解人。“太陽媽媽”工作室自創“四五”工作法(四即“四相”:笑臉相迎、熱茶相敬、耐心相答、真心相送。“五”即“五法”:面對沖突時,可先用“暫時冷卻法”平復情緒,再以“褒揚激勵法”肯定合理訴求,通過“證據展示法”用事實說話,借助“換位思考法”促進相互理解,對非原則性問題則采取“模糊處理法”靈活化解僵局),先后調解矛盾糾紛2000余件,調解成功率超96%。同時,融城社區還以鄧錫芳為原型打造了“AI媽媽”,居民只需手機掃碼即可觀看“太陽媽媽”講醫保、法律知識等視頻,還可一步直達“太陽媽媽”數字人專屬互動界面進行互動交流,社區居民醫保政策知曉率達98%,更多政策法規直接送到居民“家門口”。
(作者單位為重慶市大渡口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