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季,北方邊陲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的氣溫一度低至–8℃,但在菜市場上,本市新開河鎮二卡社區設施農業種植的草莓鮮亮香甜,深受群眾的歡迎。這是當地黨建引領發展設施農業推進“南果北種”為群眾帶來福祉的一個側影。
滿洲里市新開河鎮二卡社區毗鄰俄羅斯,轄區水上邊境線5.34公里。近年來,新開河鎮黨委帶領二卡社區黨支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南果北種”作為共富項目,積極帶領當地群眾建設冷棚、暖棚、生態智能溫室等設施農業,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再上新臺階,促進了邊疆地區繁榮穩定、邊民增收致富。
組織強“鏈”,凝聚共富“大合力”
二卡社區7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業生產。在過去,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是“靠天吃飯”的粗放型種植經濟,季節依賴性強,常發生“一年辛苦耕耘,幾場風雪打水漂”的情況。
針對轄區農戶“靠天吃飯”的粗放種植問題,新開河鎮黨委和二卡社區黨支部上下聯動,通過把黨組織建立在“南果北種”設施農業產業鏈上,把黨員嵌在產業“鏈條”里,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推動設施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促進南方果實在北方“飄香”。通過聯合轄區共建單位組建“大黨委”,集成農牧水利局、司法局、城市綜合執法局、邊防派出所等轄區共建單位資源,吸納其在職黨員加入社區“大黨委”充分發揮作用,凝聚起推進轄區農戶共富“大合力”。“大黨委”相關聯合單位發揮技術優勢,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引領農戶在新品種、新技術、綠色有機上下功夫,提倡高壟種植,提高地溫,使用低毒、高效的農家肥,從原來的漫灌地膜轉為膜下滴灌,既節約水源又保持濕度。同時,為農戶提供政策扶持、發放惠農物化補貼、結對技術幫扶、一對一傳授農業技術等舉措,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進蔬果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種植。
促產助銷,“圍爐夜話”解民需
蔬果豐收分外開心,但如果產生滯銷,勢必為當地務農群眾帶來不可預估的經濟損失。新開河鎮黨委帶領二卡社區黨支部將居民議事會搬到田間、挪到傍晚,通過“圍爐夜話”的形式,讓群眾在不耽誤農活的情況下暢所欲言。社區黨支部認真傾聽農戶在生產銷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提出的建議。針對農戶蔬果銷售困難,社區黨支部積極動員黨員利用網絡直播平臺,深入農業種植一線,幫助農戶完成在線直播帶貨。通過發布愛心助農信息,統籌協調運輸車輛,打通農產品外銷渠道,開辟“線上+線下”銷售的“綠色通道”,形成社區接單、派單、送單體系,打響二卡“南果北種”的“金字招牌”,帶領轄區群眾開辟了一條固邊富民的幸福路。
“‘圍爐夜話’幫我們精準掌握問題,黨建引領幫助菜農果農直播帶貨,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新開河鎮二卡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王金鑫表示。
合作經營,產業升級帶共富
“我們二卡社區和城市社區不一樣。在這里,一眼望去是綠油油的菜地和溫室大棚。近十余年里,二卡社區黨支部在新開河鎮黨委的帶領下,探索合作經營模式,推進‘南果北種’設施農業產業升級,不斷帶動邊民共富。”新開河鎮二卡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胡亞軍介紹。
如今,在擁有800多個大棚的二卡社區,農業種植已經成為當地70%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居民人均純收入由8000元增長至3.35萬元。
新開河鎮黨委將促進農戶增產增收作為工作重心,拓寬農業發展思路,形成了“合作社+農戶+生態旅游產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鎮黨委帶領二卡社區黨支部通過引進高產值的水果蔬菜,實行以龍頭企業作示范引領,積極探索訂單式種植。通過進一步豐富擴展生態智能溫室作物引種范圍和栽培方式,擴充推進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由傳統粗放型種植向大棚溫室精耕型種植轉變。增加餐飲等內容,打造休閑旅游農業觀光示范點,帶動農業、旅游業融合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提質升級。
(于冰峰 劉欣)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