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部署要求,堅持把新興領域黨建作為經常性任務、基礎性工程,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持續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壓實責任“鏈”
健全新興領域黨建責任閉環體系
健全制度體系系統網。規范市、區兩級“兩新”工委運行規則,推行“兩新工委+行業黨委+基層組織”模式,完善議事決策、督查落實等制度機制,組織召開“兩新”工委委員會議,明確“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有效提升“兩新”工委工作機制的整體效能。
種好管行業也要管黨建責任田。建立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局際聯席會議機制,制定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工作任務清單,定期調度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強化行業主管部門黨建責任,新設立商務行業、人社行業等6家行業黨委,行業黨委增至16家,全面壓實“管行業也要管黨建”責任。
打響“兩個覆蓋”攻堅戰。統籌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攻堅行動,調取全市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數據加以分類梳理整合,為“兩個覆蓋”集中攻堅打基礎,通過區域聯建、行業共建、派駐幫建等多種形式,新組建21家“兩新”黨組織,推動實現應建盡建。
織密組織“鏈”
夯實新興領域黨建基層基礎
深入調研摸實情。深入新興領域企業、組織調研60余次,與企業負責人、黨員職工代表面對面溝通交流,詳細了解企業發展、黨組織建設、黨員活動開展等實際情況以及存在問題,夯實服務全市新興領域黨組織高質量發展基礎。
分級培訓強隊伍。靈活運用“線上+線下”形式,組織開展黨組織書記、黨建業務骨干、基層黨務工作者等分層分級分類培訓10期530人次,推動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得到有效提升。注重在生產一線、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中發展黨員183名,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
加強指導樹典型。選派389名黨建指導員指導服務641個新興領域組織,推動市本級各行業黨委管理的45家黨支部中,建成堡壘支部36家,堅強堡壘支部15家,2家分別獲評自治區和烏海市堅強堡壘“模范”支部。持續抓好黨建指導員人才庫建設,為選優派強黨建指導員奠定基礎。互融共建促發展。大力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動112名企業黨員高管進入黨支部支委班子。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和業務發展,開展業務競賽、崗位示范等主題活動,引導黨員在各自崗位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做實服務“鏈”
激活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效能
積極探索黨建惠企有效路徑。創新建立“兩新”工委書記和行業黨委書記服務行業協會商會直通車制度,明確5個方面服務直通事項,規范4項辦理流程,設立3個直通平臺,組織開展書記接待日活動,現場宣傳黨的政策和黨建理論,最大限度地幫助服務企業解決難題。加強“紅色服務團”工作,推動全市行政事業單位成立80家紅色服務團服務102家非公有制企業,秉持“有事必應,無事不擾”的原則,為聯系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積極打造有歸屬感的暖心服務陣地。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商圈網點、加油加氣站等服務區、綜合地,打造外賣紅色驛站、青春暖風驛站等暖心公益服務站點240個,切實為新就業群體職工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便利。積極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針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維權能力弱、工作壓力大等問題,發動司法、群團等部門志愿者推進法律維權進新業態組織,組建郵政快遞行業人民調解委員會,設立5個法律援助站,廣泛開展政策宣傳、法律咨詢和心理疏導等關心關愛活動,著力營造共同關心關注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良好氛圍。
引導規范志愿服務工作。緊扣自治區“志愿耀北疆”品牌建設三大行動,組建24支新興領域志愿服務隊,以“助企行動”與“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為主線,發布《非公企業志愿服務倡議書》及共建共助共享賦能清單,通過組織化、品牌化實踐推動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將社會責任納入發展規劃,為打造“北疆新鋒”志愿服務品牌注入強勁動能。
(作者系中共烏海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