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口鎮地處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南大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宜人。這片土地滌蕩過楚漢戰爭的烽煙,是明代開國名將鄧愈故里,同時也是國家級濕地公園石龍湖的所在地。近年來,大路口鎮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市縣關于推動移風易俗工作部署,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落地落細、見行見效,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譜寫新時代大路口鄉風文明建設絢麗篇章。
建項目 組隊伍
變“村組獨唱”為“多方合唱”
文明故事大家講。大路口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全力打造“螢火蟲”志愿服務項目,發揮老黨員、致富能手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影響力,成立一支“干部講法律法規、群眾講愛情故事、志愿者講婚事新風”的宣講隊伍,開展遏制高價彩禮、反對大操大辦等內容的宣講活動百余場,覆蓋群眾3200余人,簽署農戶拒絕高額彩禮承諾書400余份。
宣傳之聲全覆蓋。全鎮通過村級大喇叭、懸掛橫幅、發放倡議書、繪制文化墻等形式,結合“美麗大路口”賬號在線上平臺發布小視頻和圖文信息,大力宣傳婚事新辦、文明祭祀、厚養薄葬等內容,通過“零距離”、“沉浸式”宣傳,將“小信息”傳遞成“大聲音”,引導群眾自覺成為移風易俗的踐行者、推動者。
立新規 樹典型
變“左鄰右舍”為“先進榜樣”
“一約四會”立標準。全鎮立足各村實際,先后多次征求村民意見進行討論修改,制定完善村規民約以及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規章制度。讓群眾喪事少花錢,喜事形式新,消除了“攀比心理”,實現了“標準可循”,最大程度減少群眾紅白事開支。
先進評選樹典型。該鎮通過廣泛推薦、層層審核、民主評議等程序,開展“最美家庭”、“美麗庭院”、“好媳婦”、“好婆婆”、“婚事新辦‘好家庭’”等評選活動,表彰典型180余戶,優秀企業5家。表彰會上,全鎮5戶“零彩禮”、“低彩禮”家庭分享親身經歷,激勵廣大群眾對標先進、自覺看齊,在全鎮上下營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濃厚氛圍。
建陣地 抓活動
變“標準流程”為“精準服務”
盤活陣地塑文化。該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圍繞鄧公文化園、皇姑堆等本地文化資源,創新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延伸點,把孝老愛親、文化傳承等內容植入陣地建設,形成“一站多點多基地”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織密移風易俗宣傳網。同時,以移風易俗為主題,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心打造文明新風墻作為有形文化載體,“繪”出移風易俗新風尚。
多元活動送新風。結合“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將婚事新辦、厚養薄葬、文明祭祀、勤儉節約等內容,與送戲下鄉、曲藝比賽、廣場舞比賽以及在重陽節為老人過集體生日等活動相融合,通過“文藝+宣傳”、“活動+宣傳”等形式,組織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活動30余場,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移風易俗送到群眾家門口、“種”在群眾心坎里。
建機制 優調解
變“單向治理”為“雙向奔赴”
機制聯動強管控。全鎮通過壓緊壓實相關部門責任,建立全鎮彩禮動態監測制度,強化信息聯動共享,實現婚嫁彩禮動態管控。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將“婚事新辦”納入紅白理事會章程。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出臺黨員干部辦理婚喪事宜的具體規定,引導黨員帶頭抵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
糾紛調解促和諧。建立完善婚戀家庭跟蹤服務機制,定期排查婚戀矛盾糾紛,組織村組干部、老黨員、文明家庭成員等組成調解小組上門調解,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創新“四心四解”(真心解憂、用心解題、公心解氣、暖心解困)議事協商機制,把政策宣講、婚喪嫁娶、道德評議、群眾訴求等內容列入議事范圍,打造“都好說”議事協商品牌。2024年,組織群眾議事80余次,成功化解家庭矛盾近百起,牽手5對“零彩禮”、“低彩禮”新人,切實提高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和培育文明鄉風的自覺性。
謀發展 促振興
變“單兵作戰”為“共同致富”
特色產業聚合力。大路口鎮作為全國“一村一品”(山芋)示范鄉鎮,牢牢立足本土資源稟賦,謀劃布局全鎮特色產業發展,聚焦“山芋種植擴面增量、粉絲制作提質增效、草莓基地擴規升級”三大工程,規劃“綠色山芋+優質粉絲”、“高端草莓+訂單銷售”產業藍圖,建園區、壯主體、擴規模、育特色,實現產業抱團發展。全鎮以產業振興為抓手,帶動鄉風文明、基層治理齊頭并進。
文旅融合創新篇。該鎮依托石龍湖濕地公園、鄧公文化園等旅游資源,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修繕升級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同時,將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內容與設施建設深度融合,高標準打造人居環境示范點、鄉村微景觀,建設完善“好人大道”、法治廣場等群眾教育場所,推動文明風尚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李雪)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