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在基層治理和社會風氣營造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良好的鄉風文明能以道德規范和公序良俗為準則,能夠彌補法律條文在鄉村生活中難以觸及的細微之處,促使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治理的效能。它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增強了鄉村社會的凝聚力,讓基層治理更具向心力。本期“善治實踐”欄目聚焦一些地方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的特色做法,展現各地的文明美景、處處新風。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村里人講村里事、村里事教育身邊人”為主要形式,打造了接地氣且群眾喜愛的“村聞聯播”節目,由本土團隊負責采編,以“村里人”擔任主播,向群眾播報身邊的新鮮事兒。“村聞聯播”一上線發布便受到群眾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破解了農村基層群眾思想教育新難題,展現了新時代農牧民的精神風貌,更有力提升了文明鄉風建設水平。目前,“村聞聯播”已在“文明科右中旗”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節目視頻64期,累計播放量達80多萬次。
干群聯動創播,描繪鄉村新圖景
“村聞聯播”由科爾沁右翼中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一調度,不定期召開“村聞”選題調度會,確定各階段的選題方向和節目重點。各蘇木鄉鎮文明實踐所聯合各嘎查文明實踐站負責具體落實,上下聯動形成宣傳聲勢。
本土團隊采編拍攝。各蘇木鄉鎮成立由宣傳委員、嘎查黨組織書記、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工作人員等組成的制作團隊,聚焦民生關切,及時搜集、甄選域內近期發生的有意義、影響力大的“村聞”信息,并對相應的內容進行采編和拍攝,力求全方位、多維度展現文明鄉風新氣象。例如,在采編過程中,制作團隊挖掘了巴仁哲里木鎮鐵力哈達嘎查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的成功案例。節目講述了農牧民群眾利用北疆的自然風光和特色民俗文化,打造了農家樂、民宿、采摘園等一系列鄉村旅游項目。節目中,游客們紛紛表示體驗到了別樣的鄉村風情和閑適愜意的田園生活。節目展示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為農牧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還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鄉音土語播報村事。“村聞聯播”的主播一般由各嘎查第一書記、黨組織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后備干部和群眾擔任。主播們用方言播村事、說政策、講道理,中間還會穿插一些民間俗語,用淳樸、接地氣的語言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同時,以村里人擔任主播,迅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截至目前,已有714名農牧民群眾參與錄制“村聞聯播”。節目在收獲關注的同時,也帶動更多群眾主動參與文明鄉風建設。
用心用情制作內容。為了保證“村聞聯播”節目質量,制作團隊對于每期節目的選題策劃到上線播放各個環節都嚴格審核把關,力求將黨的理論政策、群眾身邊的典型事例巧妙融為一體,確保內容導向正確,讓群眾聽得懂、記得牢、用得著、受教育。例如,制作團隊通過深入挖掘嘎查群眾新面貌、新風尚、新作為,宣傳嘎查人居環境衛生評比活動,推動人居環境整治熱潮和干群創新爭優熱情持續高漲;通過在農事時節播報農耕資訊,幫助村民打好春耕備耕主動仗;通過表彰文明家庭和先進個人,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引導廣大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傳播正能量。
講好鄉村故事,聚焦發展揚新風
“村聞聯播”節目以廣闊的鄉村田野為背景,播報內容就地取材,聚焦嘎查近期發生的熱點和新鮮事,力求展現最真實的鄉風、鄉韻、鄉情、鄉味。
聚焦理論方針政策。節目致力于用最樸實、親切、簡單的群眾語言傳播黨的理論政策,既講本地故事和身邊好事,也講國家大事。例如,節目播報了新佳木蘇木界仁達巴嘎查“家門口嘮嗑隊”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活動,宣講員與農牧民群眾零距離、面對面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使黨的創新理論真正實現“入腦入心”,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聚焦精神文明建設。“村聞聯播”注重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之風,節目播報各嘎查開展宣傳宣講、敬老慰問、文藝活動等內容,以常態、長效的宣傳教育為深化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澎湃動能。例如,第20期節目介紹了好腰蘇木鎮新艾里嘎查的“好媳婦”韓蘇日古嘎十幾年來一邊操持家務,一邊細心照顧患病的公公,使公公的病情得到好轉的故事。韓蘇日古嘎的事跡不僅在新艾里嘎查傳為佳話,更激發了好腰蘇木鎮的更多家庭向善向美,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聚焦鄉村產業發展。節目注重宣傳多元典型,立足實際講好嘎查致富故事。例如,在第5期節目中,杜爾基鎮烏蘭中嘎查黨支部書記講述了嘎查主導發展辣椒產業,聯系農業公司與種植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提供技術和銷售支持,使種植戶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通過這一合作模式,烏蘭中嘎查的辣椒種植戶平均年收入增加30%,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節目還鼓勵和吸引了更多農牧民發展庭院經濟,引導大家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編排特色板塊,寓教于樂潤民心
“村聞聯播”節目設計了口語播報、滾動字幕、村語點評、風光展示等板塊,在表現形式上追求新穎、立體、層次分明的特點,著力提升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可視可讀,詳略得當。主播播報時以村莊、田野、草場、棚圈等實景為背景,用1~2分鐘時間詳細講明熱點事件或重點工作,同時將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新聞資訊制作成簡短精練的字幕新聞在畫面底端滾動播出。節目內容短小飽滿,既展現了新農村的發展變化和新時代農牧民的精神風貌,又通過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場景傳播了新風新俗,引導農牧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文明新風尚。例如,在第27期節目中,主播講述巴彥呼舒鎮西日道卜嘎查婚事簡辦的內容時,背景畫面穿插了嘎查組建的“錦上添花志愿服務隊”為村民婚禮提供策劃、主持、表演、伴奏等婚慶服務,還出現了嘎查陳列“科右中旗移風易俗‘一約四定三服務’工作法”宣傳展板的畫面,教育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婚戀觀,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第26期節目中,口語播報新聞在介紹巴仁哲里木鎮鐵力哈達嘎查的旅游產業時,搭配了獨具本地特色的風景、美食、文化等元素的畫面。與此同時,滾動字幕播報了壓實禁牧工作責任等簡短資訊,讓觀眾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新聞內容。
村語點評,語重心長。村語點評版塊主播以嘮家常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點評,用通俗樸素的語言說理,結合正反案例入情入理講解,使群眾在詼諧有趣的鄉音土語中對理論政策可感可知,讓文明風尚入心見行,進而帶動鄉風持續向好。村語點評版塊還邀請多位“接地氣”的鄉村評論員參與,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對鄉村熱點事件進行點評和分析。例如,在第23期節目中,高力板鎮好力寶召嘎查第一書記代山的村語點評:“可以干、能干好、有利潤、可發展的豆角產業項目,讓村民們找到了致富的希望,伴隨著茁壯成長的豆角幼苗,莊稼人臉上洋溢著幸福微笑,讓鄉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風采展示,彰顯活力。各嘎查在節目結尾處配以展示當地鄉村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地理標志農牧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的畫面片段,用鏡頭帶領觀眾沉浸式“云游”嘎查,深切感受家園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產業之美、發展之美。
(本文由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旗委宣傳部、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