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其中包含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村規民約等共同價值的遵守、與家人和鄰里之間關愛互助等重要元素,對推動農村社會建設、提升農民現代化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強化頂層設計,系統部署文明鄉風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等重大部署,為持續提升鄉村群眾文明素養提供了根本遵循。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要提升鄉村精神風貌,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增強鄉村文化影響力。2025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國家層面的政策與制度保障,為文明鄉風建設奠定基礎,指明方向。各地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將文明鄉風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確保其在鄉村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創新引導機制,打造凝聚文明鄉風共識。各地通過建立健全領導機制、監督評價機制、道德約束激勵機制等基層治理創新方式方法,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推動“黨建+文明鄉風”融合發展。同時,結合時代新風,不斷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內容,使其成為規范村民言行、培育文明新風的有力工具。通過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對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動態監管、系統整治,以“道德銀行”積分制等道德約束激勵機制,激發群眾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實踐環節的互補聯動、協同配合,使遵守公序良俗成為共識,營造和美向善的文明新風。
注重身份轉變,培養激活文明鄉風動力。村民群眾的角色轉變是文明鄉風建設的關鍵。從被動享受鄉村環境美化、文化生活充盈、秩序和諧穩定的發展紅利,到主動投身文化傳承、環境治理、矛盾糾紛調解等建設實踐,村民實現了從“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認知跨越,進階為文明新風的傳遞者。這一角色轉變不僅標志著村民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升華,更凸顯了文明鄉風建設的蓬勃生命力。當每位村民都從“局外人”轉變為“當家人”,文明鄉風便擁有了最穩固的群眾根基與永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文明鄉風,是農村社會建設的黏合劑,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構筑起和諧穩定的鄉村共同體;是村民精神世界的滋養沃土,傳承文化根脈、培育文明風尚,賦予鄉村獨特的魅力與生機。期待各方攜手,培育出更多文明之花,讓文明鄉風的芬芳彌漫在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鄉村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精神家園。
(本刊編輯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