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的香氣氤氳在青山村的小公園,木槿花茶的回甘浸潤游客心田,楊梅果酒的醇厚挑動市場“味蕾”。近日,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大碶街道九峰山腳下,一場以“村村搭臺 回村共富”為主題的工坊集市火熱開市,村民們捧著“碶彩農耕”禮盒笑眼彎彎,訂單如雪片般飛向直播間。然而在20年前,詩人筆下“遠眺參差九點峰,青山削出翠芙蓉”的詩意九峰山,卻是另一番景象:11個村莊散落山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饃蒙塵于角落,木槿花茶僅飄香于農家灶臺,楊梅因滯銷成筐腐爛?!吧截涍\不出,價格比紙賤,守著金山卻餓肚子。”老村干部張福昌憶起往昔,連連搖頭。
面對“峰巒疊翠”與“發展失衡”的尖銳矛盾,北侖區委、區政府以“共富工坊”建設為“牛鼻子”,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按照“黨委統籌、部門指導、國企主導、市場運營”思路,將廢棄校舍、農房改造成101家“共富工坊”;以“嵌入式工坊駐村駐點式服務到人、品牌式營銷出山”的創新機制,推進“共富工坊”市場化運營。如今,工坊集市的每一份訂單、每一張笑臉,都是黨建引領下20年破繭成蝶的鮮活見證。
黨建領航:
“三式機制”破壁壘,山海共富啟新程
當下春意正濃,北侖區大碶街道城灣村的木槿花田里,村民陳亞楠的手機提示信息響個不停,“今日發貨200瓶木槿花洗發水!”她笑著展示訂單,高興地說:“過去漫山野花無人問,如今家家都是‘股東’,去年光分紅就拿了1萬元!”這番轉變,與“嵌入式工坊駐村、駐點式服務到人、品牌式營銷出山”的創新機制密不可分。
在九峰山景區,一座由閑置農房改造的“共富工坊旗艦店”成為聯結山野與市場的樞紐。城灣村的花饃工坊直接扎根農家院落,揉面、塑形、蒸制全流程標準化生產;清水村的楊梅酒工坊則實現“古法釀造+現代科技”雙軌并行,既保留傳統風味又確保品質穩定。這種“零距離嵌入”模式盤活11個村莊的閑置資源,村民“足不出村”便能增收。而旗艦店則匯聚全區101家工坊的133款產品,從楊梅酒到鉤針文創,形成“土產+潮品”的多元矩陣,2024年已培訓村民超1200人次,帶動農產品溢價15%,年銷售額突破900萬元。
“黨建做實了,服務才能扎下根!”大碶街道黨工委委員王寧寧用一句話道出原委。農業指導員每周駐點指導,從面團配比到蒸籠火候全程指導把關;鉤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黨組織協調“輪崗”授課,足跡覆蓋11個村莊;黨員直播團隊“清小峰”按需上門,為農戶定制帶貨方案。城東村的冷鏈物流車隊駐點調度,生鮮6小時內直達城市餐桌;清泰社區開設“工坊課堂”,村民下班后學電商運營、包裝設計等。這種“服務跟著需求走”的駐點模式,讓技術、物流、培訓精準“滴灌”至每個角落。
品牌化突圍則為山貨插上“出山翅膀”。大碶街道黨工委持續提升“碶彩農耕”區域IP價值,推動山貨從“土味散裝”向“品牌精品”躍升。城灣村木槿花系列產品從洗發水到香皂,統一設計國潮禮盒,深受消費者歡迎;城聯村的桂花融合青田僑鄉文化,推出“山海聯名款”,通過跨境電商銷往歐洲。品牌加持下,工坊產品不僅進駐國內商超、文創市集,還香飄海外。品牌化帶來的不僅是市場半徑的擴展,更是價值鏈的攀升,2024年片區村集體經濟突破3000萬元,帶動190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艾F在不用離鄉背井,家門口就能端穩‘金飯碗’!”陳亞楠的感嘆,道出了九峰山下“黨建鏈”撬動“產業鏈”的共富新篇。
市場突圍:
百場集市“破圈”,山貨直通都市餐桌
“沒想到在家門口的集市還能搶到這么劃算的家電!”市民王女士在富邦商圈“北侖有好貨 共富嘉年華”集市上滿載而歸。這場由北侖區組織的“共富工坊集市”設攤35個,匯聚“共富工坊”的265款商品,涵蓋傳統手作、山野特產、智能家電等品類,單日銷售額達137萬元。熱鬧場景的背后,是北侖區破解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創新實踐——通過“百場六進”活動,推動工坊產品走進機關、企業、商圈、社區、學校、醫院,讓山貨與城市消費場景深度對接。
在寧波市鼓樓步行街,“共富工坊集市”專柜陳列著真空鎖鮮的青團、便攜裝楊梅酒等特產,上班族掃碼即可帶走“山野滋味”;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銀行網點等31個高流量場景設置展銷專區,企業食堂將醬排骨、生態米納入員工福利采購清單;社區鄰里節上,村民現場演示鉤針編織、花饃塑形,居民邊體驗邊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工業園區推出“午間一小時”,員工可利用休息時間選購伴手禮,復購率達35%。
數字賦能:
三級網絡聯動,家門口織就共富網
數字化不僅讓山貨“飛”出深山,更悄然改變著鄉村生態。61歲的“浙江省新農匠”朱孟定,在黨員志愿者幫助下架起直播設備,舉著“妮娜皇后”葡萄對著鏡頭介紹:“這葡萄皮薄肉厚,咬一口爆汁!”從最初的手足無措到如今的侃侃而談,實現日均帶貨超50單,老朱成了村民口中的“葡萄叔”。
大碶街道黨工委構建“旗艦店+微工坊+云集市”三級網絡——旗艦店作為區域樞紐,整合全區101家工坊資源,實現產品展銷、直播基地、技能培訓一體化運營;微工坊扎根大碶街道各村匯集農特產品;云集市則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讓山貨“出圈”。
“三級網絡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黨建鏈’串起的共富生態?!贝蟠\街道黨工委書記鄭勇表示,旗艦店統籌訂單反哺基金,微工坊共享設備技術,云集市精準匹配市場,讓分散的資源攥指成拳。正如朱孟定所言:“從前葡萄熟了就心慌,現在手機一響,就知道該往哪個城市發貨!”
一張藍圖貫山海,滿目青翠變金銀,北侖區以實踐作答:當黨建的根系深扎鄉土,當創新的活水潤澤田野,“共富工坊”便是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最生動的注腳!
(王琦瑾)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