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黨委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實施支部聯建共繪藍圖、企地聯手共聚資源、產業聯盟共育業態、利益聯結共同富裕、基層聯治共享幸福的“五聯五共”萬企興萬村行動,引導、支持非公有制企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筑牢企地合作、互助共贏的長效機制,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有特色、企業發展有活力、集體增收有門路、群眾致富有渠道的改革發展新路子。
支部聯建共繪藍圖
增強非公有制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主動在力量匯合、理念融合、資源整合、利益調和等方面發揮黨組織的優勢作用。一是組織共建強根基。創新“商會—企業—村”三方聯建模式,成立橋頭鎮商會,推動全鎮7個村(社區)黨支部與11家商會會員企業黨組織結對共建,成立“龍頭企業黨委+市工商聯餐飲商會黨支部+村黨支部”功能型黨組織。二是“五事聯辦”優環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項目動員、企地對接、服務保障、政策落實等方面的作用,推行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的“五事聯辦”工作機制,全面建立履職事項清單,規范公共服務事項,精準協調企業需求與群眾訴求,實現招商引資1.9億元。三是雙向互動提效能。建立基層黨組織與商會雙向互動機制,意向企業按需點單、班子成員專班服務,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商會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扎根基層助力鄉村振興,鎮村黨組織主動對接、共商合作。2024年,鎮村黨組織累計為企業提供行政審批、征地拆遷、水電保障等包干服務270件次。
企地聯手共聚資源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通過黨組織嵌入、商會串聯,不斷提升鄉村產業質量和競爭力。一是精準建鏈。科學編制《橋頭鎮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推行“龍頭企業搭建骨架—鏈上企業完善業態—本土企業豐富業態”集群發展模式,梳理發布自然生態、山地林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閑置資產“四張清單”,引進藝術寫生創作、特色風情民宿等企業62家,做到特色產業規劃與企業投資計劃、資源清單與目標市場高度契合。二是抱團興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聚集功能,豐富完善鎮域發展產業鏈條,打造瓦屋村“瓦屋小鎮”、長沙村“大地藝術”、橋頭村“風情漁村”等7個融合發展項目。2023年全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億元,帶動培育本土市場經營主體172個。三是聯動強鏈。健全“一鏈一策”鍛長補短機制,強力支持“鏈主”企業攜手其上下游企業延鏈補鏈強鏈,大力培育民俗風情游、鄉村民宿游、研學體驗游等新業態、新消費、新場景,吸引帶動60余家企業入橋助橋,年產值達2.7億元。
產業聯盟共育業態
建立資源互通、發展共謀、服務共享、風險共御的產業發展聯盟,推動形成集風情民宿、加工園區、文旅小鎮、藝術創作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做大藝術寫生創作產業。村集體與重慶天籟教育集團、石柱縣農旅集團聯合出資成立公司,與48所院校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加快建設鄉村美術館、駐留創作中心和56個藝術寫生創作點位。2024年以來,累計接待藝術寫生創作團體16批次、1.7萬余人次,實現綜合經濟效益428.8萬元。二是配套特色風情民宿產業。出臺民宿管理辦法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收儲閑置房屋110余棟、閑置校舍3處,打造陶然居“瓦屋小鎮”、濱湖“康養小鎮”等環藤子溝民宿院落,形成土家民俗、數字體驗、戶外野奢、森系療養4大風格特色民宿群,單日接待能力達1000人次。三是補充農特產品加工產業。聯動社會資本,鞏固發展辣椒、黃連、莼菜“三色”示范帶3700畝,打造1.2萬畝脆紅李、雪梨等特色果業采摘基地,引進農特產品加工項目23個,推出田畈翠冠梨、野鶴溪、橋頭壩等橋頭地域品牌,使農特產品附加值提升30%。四是拓展休閑旅游觀光產業。聯動縣域重點文旅板塊,串聯露營基地、稻田農場、湖心營地等湖畔特色文旅項目,發展集寫生、培訓、研學、文創、展覽等于一體的“寫生+”業態,打造看得見景、留得住人的休閑體驗路線,年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
利益聯結共同富裕
構建企業發展與村集體經濟、農民群眾緊密聯系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三方形成經濟聯合體、利益共同體,實現產業快速發展、集體獲益增效、群眾增收致富。一是探索強村富民新路徑。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公司,靈活運用土地流轉、股權分紅、房屋租賃、產品代銷、務工就業等方式,構建完善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7個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總和突破1100萬元。二是建立資產入股分紅機制。瞄準企業生產經營需求,村集體以配套基礎設施折資入股的形式,獲得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把“賬面”資產盤活成為“經營”資產。2023年度全鎮群眾分紅總額突破60萬元。三是搭建企業扶持指導平臺。引導民營企業以技術扶持、經營指導、管理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鄉村各類人才的培養力度,吸引各類管理、技術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回引返鄉能人37人,落地項目投資額達3800萬元,帶動120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
基層聯治共享幸福
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從單一依靠政府到多方主體互動合作的工作機制,強化數字賦能、雙線聯動,不斷激發市場主體和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一是迭代數字支撐能力。打造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對20類853名重點人員,5類50個風險點位,24類6570個單位、企業等精準落圖,實現全鎮治理要素“一屏掌控”,關鍵區域智能感知設備監控覆蓋率達100%,從觸發到執行響應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實現轄區安全事故、生態環境污染、非法捕撈事件“零發生”。二是強化“企呼我應”閉環。優化企業服務事項,編制“企呼我應”工作處置數字預案,形成事件直達平臺、觸發工作預案、高效跟進處置、企業訴求評價的工作閉環。在橋企業全覆蓋注冊接入,“企呼我應”渠道全面打通,受理企業需求的時間小于30分鐘,需求辦結滿意率達到95%以上。三是提升“民呼我為”效能。優化完善“雙網格”,延伸治理服務觸角,推行“積分超市”、“貴和工作法”等舉措,實施“互助聯防”機制,細劃83個聯防體,高效推動食品安全、交通隱患整治、群眾矛盾化解、災害避險等10余項基層治理服務,不斷提升網格的精細化、數字化管理能力,做到“全防全控”不留盲區。妥善處理民生事件125件,化解風險隱患53件,群眾滿意度達100%。
(本文由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委社會工作部、橋頭鎮人民政府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