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愛心食堂’議事協商共有15人參與,15人同意議題方案,我宣布議事有效、協商成功。”近日,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保民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進行了一場由村黨總支書記陸麗君組織,駐村干部、村民小組組長、黨小組組長代表和愛心商戶代表共同參與的議事協商會。大家圍繞留守村民需求、“愛心食堂”建設運營等內容建言獻策,最終全票通過了建立保民村“愛心食堂”事宜。
海門區委社會工作部聚焦群眾牽掛事、著急事、煩心事,探索創設“‘海’好說”議事協商平臺,將議事協商與基層治理工作緊密結合,讓群眾的聲音得以充分傳達,問題得以有效解決。近兩個月以來,鎮、村、網格三級已開展各類議事協商153場次,協調解決矛盾糾紛37個,28件民生項目推進實施。
“定規范”議事“有閉環”
“在區委社會工作部的指導下,我們進一步規范議事協商流程,既注重拓源頭找議題,又堅持監督問效,做好協商成功后的‘后半篇文章’,居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海門街道五港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清高興地說。在社區“泊翠瀾境物業糾紛”議事協商現場,社區居民代表、物業服務企業代表以及人民調解員等10多人坐在一起,經過多輪溝通與協商,形成了讓各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經過議事協商后,物業服務企業很快派出維修人員對衛生間漏水的問題進行了處理,召開議事會真管用!”小區居民趙先生滿意地說。
“我們聚焦基層治理痛點難點,出臺《海門區規范村(社區)議事協商制度的指導意見(試行)》,指導基層黨組織通過征集議事協商議題、確定議事協商議題和主體、通報議事協商方案、組織開展議事協商、公開議事協商結果、運用議事協商結果‘六步議事協商程序’,有效解決了一批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海門區委社會工作部基層政權和社區治理科科長吳齊兵介紹。
今年以來,海門區每月月初發布“村(社區)議事協商項目清單”,每月底展示一批優秀議事協商案例,引導全區共同推進“‘海’好說”議事協商品牌做優做強。
搭平臺實現聚合力
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僅僅是村黨組織書記一個人的事兒。四甲鎮頭橋村通過“‘海’好說”議事協商平臺,邀請人大代表、本村在外能人、設計院(第三方)等參與議事協商,確立了以“一村多品”為支撐的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讓村莊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弱”到“強”的轉變。目前,全村流轉土地2800畝,形成千畝草莓產業園、“龍游巴道”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綠康蔬菜基地三大現代農業產業,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海門區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做法。海門在全區創設“‘海’好說”議事協商品牌,旨在打造一個讓群眾廣泛參與、充分表達的平臺,除了村(社區)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外,還根據不同議題邀請相關利益方、專業人士等參與,確保議事的全面性和專業性。
海門區常樂鎮立足實際,圍繞“建設美麗常樂”,一方面向專家學者取經,邀請南京農業大學等專業院校學者實地指導;另一方面廣泛發動,通過全面聽取群眾意見,達到思想凝聚、行動統一的效果。截至目前,已發動黨員干部、群眾480余人,發放宣傳冊4500余份,清理河道120余條,清除亂堆亂放200余處。
“小協商”推動“大治理”
“基層議事協商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社區有序發展。”海門區解放西路社區黨委書記黃海感慨地說。解放西路社區通過“‘海’好說”議事協商平臺,落實電梯改造、老小區屋頂維修、雨污水管入地、健身器材更新等20項民生實事,確定開展共享“食”光幸福食堂、“一元理發”、“紅管家”簡益物業服務等12項便民服務項目,真正實現“小提案、大治理”。
黨組織“搭臺”,多方齊“唱戲”。議事協商讓廣大黨員群眾說事有地方、解題有方法,提升群眾認可度、滿意度。海門區充分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為民服務效能,形成了“黨建引領、多方共治、共建共享”融合治理新格局,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煩心事。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從細微處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在指導村(社區)議事協商的基礎上,指導網格(小區、村民小組)開展微議事,側重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急事,做到隨提隨議、隨議隨解,把矛盾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海門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朱紅兵介紹。
(吳齊兵 王凱)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