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作為“中國西洋參之都”,著眼于放大西洋參產業基礎優勢和帶動作用,以“優基礎、補短板、強科技、做品牌、促融合”為路徑,圍繞高效栽培、精深加工、商貿物流、品牌文化等工作重點,強化要素支撐、補齊短板弱項,聚力打造“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蹚出一條特色農業的增收致富路。
聯建聚勢,夯實發展基礎
文登區以組織鏈串起產業鏈、做強服務鏈、賦能發展鏈,推動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區域聯動、整體推進的發展合力。
產業空間有機銜接。張家產鎮黨委牽頭成立西洋參產業協會,由區委“兩新”工委統籌指導,現有會員企業35家,由中國西洋參大田栽培首創者王文水任首任會長。西洋參產業協會依托西洋參樣板片區優勢,采取“樣板片區+國有資本+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開展共建合作,涵蓋片區內14個村和6家龍頭企業,覆蓋黨員330名,輻射帶動全區8000多名農民增收致富。
鏈上組織孵化培育。聚力打造“黨建引領·共富參鄉”黨建品牌,依托西洋參產業協會開展黨組織分類管理提升行動,采取“同行共育組建一批、以強帶弱幫扶一批、輻射示范帶動一批”等方式,確定2個孵化培育型企業、6個示范引領型黨組織、6個互鑒互學型黨組織、2個幫帶促進型黨組織,統一開放黨建陣地,聯合開展主題黨日、微黨課等活動,提升組織力。
聯動機制協同落實。建立西洋參產業協會聯席議事會議制度,制定議事章程和年度發展計劃,協會與龍頭企業結對,制定“活動、人才、資源、項目”四張需求清單,吹哨解決問題。建立部門聯動服務機制,吸納涉農、金融、工會等部門和群團組織組建黨群共建、項目招引、金融服務等6個“幫幫團”,協助會員企業資源對接、拓展市場,延伸西洋參產業鏈發展路徑。
協同聚力,打通發展梗阻
西洋參產業協會通過協同種植戶、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各方力量,積極整合資源,構建起種植、加工、倉儲、銷售一體化的西洋參產業服務體系。
人才共育。西洋參產業協會為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搭建平臺,建立西洋參研究院,組建西洋參“三產”專家團隊、導師智庫,2024年到西洋參種植地提供免費技術指導200余次。針對西洋參輪作、新品種選育、新產品研發創新等難題重點攻堅,加快“基質培育”、“林下種植”等新技術、新模式的實驗研究,推動西洋參向藥物制劑、藥膳、保健品、特醫食品、日化品等精深加工產業拓展,在穩步提升參源品質的基礎上增加產品附加值。
設施共用。由西洋參產業協會牽頭,會員企業齊心協力,共同建設了占地19畝的參鄉中藥材倉儲物流園,年可周轉西洋參達3000余噸,強大的吞吐能力使其能夠充分滿足周邊2.4萬畝西洋參的倉儲物流需求,并且免費對各村參農開放,有效解決西洋參存儲難問題。
產品共銷。緊抓西洋參產業“二次飛躍”的窗口機遇期,依托西洋參交易中心建立西洋參電商產業園,充分發揮產業園集聚效應,通過西洋參產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帶動引導,創新與電商平臺合作形式,引導和培育直播帶貨達人,打造網紅品牌,探索建立以數字化營銷為主的多元銷售矩陣,提升文登西洋參的知名度和銷售量。
融合聚能,激活發展引擎
文登區聚焦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產加銷全鏈協同、農文旅業態融合、科農貿整體推進”的發展路子,實現“農業興”到“全鏈強”。
強化空間集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助推西洋參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壯大產業集群,引導參狀元、繼振參業、頤佰堂等龍頭企業向“西洋參+加工”延伸發展,推進西洋參烘干車間、“藥食同源”產品加工中試、西洋參飲片中試加工車間和GMP車間、“參狀元”西洋參精深加工等項目及“藥食同源”生產線建設,提高西洋參附加值。
推動品牌提升。挖掘參源精神內涵,將口子李村參源館打造為紅色研學基地,邀請全國勞動模范王文水擔任基地導師,尋根溯源,打造“參源”文化品牌。加大對西洋參的科學普及力度,通過舉辦“文登西洋參文化節”等活動,打響文登區“西洋參之鄉”特色經濟品牌。
加強輻射帶動。深入挖掘西洋參特色資源,建設西洋參餐廳、休閑民宿、參源公園,創新探索“農文旅”融合新模式,結合西洋參種植、加工以及傳統膏方和手工蜜片等工藝,打造采摘品嘗、加工觀摩、民俗村等休閑旅游觀光帶,通過籌辦全國西洋參藥食同源大會等,增加文登西洋參文旅流量,全面激發新業態、新消費、新動能。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