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加速發展,催生一大批新就業群體。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主動適應新興領域發展形勢,先后成立快遞物流、網絡餐飲、直播協會、汽車公會、永商網紅城、蘇坑電商園等黨支部,積極打造“‘新’心永向黨”黨建工作品牌,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精準摸排,夯實“新”基
永春縣委社會工作部組建后,由部領導帶隊,針對新興領域黨建工作面臨的難點問題,迅速成立調研組,利用走訪調研、建立臺賬、規范管理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底數。
走訪摸底。切實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起底”活動,深入桃城鎮、石鼓鎮、下洋鎮等12個鄉鎮、27家新業態企業(行業協會)等進行調研走訪,開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全面摸底工作,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建立臺賬。根據地域分布、職業特點、就職情況等進行分門別類,建立動態臺賬。經摸排統計,全縣共有新業態企業11家,貨車司機2817人、網約車司機327人、快遞員535人、網約配送員220人、網絡主播51人。
規范管理。健全“常態化摸排、動態化組建、規范化提升”工作機制,推動新興領域黨員應納盡納、應管盡管;對符合條件的新興領域黨組織,采取“單獨組建、行業聯建、區域共建”等形式,做到應建盡建。2024年以來,根據新興領域行業特點、產業布局、人員流動等情況,建立黨組織3個,摸排黨員14名。
協同推進,“新”域共治
永春縣以“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方式,綜合黨員人數、區域分布、企業類型等各方面因素,依托平臺、制度、職責等凝聚新興領域各類組織和群體。
明責任。構建“黨建+行業”共治平臺,完善“每月一調度、每季一會商、每年一督導”工作機制,細化任務目標、落實進展清單、明確具體任務,將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納入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壓緊壓實行業主管部門主體責任。
建制度。將每月第一個工作日定為“兩企三新”黨組織“共享黨日”,縣人社局、縣科技局等16個涉企部門輪流承辦,實行“一月一主題”,搭建非公有制企業與涉企部門常態化對接“紅色通道”,構建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新格局。
搭平臺。依托3個園區“黨建+”鄰里中心,打造產業孵化平臺,建強新業態群體活動陣地。通過組織共建、工作共推、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發展共促、成果共用,搭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聯盟,推行休憩、充電、熱飯等“8+N”服務,進一步提升新就業群體獲得感、歸屬感、榮譽感。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服務活動23場,受益人群超1萬人次。
精心布局,暖“新”服務
永春縣積極拓展服務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加強對新就業群體的關愛服務,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就業群體關愛工作。
陣地貼心。構建“1+X”便捷服務陣地,以工業園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依托“黨建+”鄰里中心等場所建設26個暖“新”驛站,打造友好社區、友好小區等“友好場景”6個,構建新就業群體暖心服務圈,累計服務新就業群體超1200人次。
活動暖心。制定政策服務清單和活動服務清單,常態化開展“春送祝福、夏送清涼、秋送安康、冬送溫暖”、“永暖新春 共啟新程”等活動23場,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健康義診、走訪慰問等服務超1000人次,累計發放暖心禮包1000多個。
機制用心。建立訴求機制,暢通“零距離”服務渠道,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建立訴求轉辦臺賬,“一站式”回應解決群眾訴求。截至目前,全縣已規范企業勞動用工合同75份,協調解決新就業群體子女落戶、就學等問題8個,收集新業態企業問題訴求2件、辦結2件。
引導參與,激活“新”力
永春縣充分發揮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入戶職業優勢,引導他們通過隨手拍、隨時報等方式積極融入基層治理,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促擔當。推深做實園區“大黨委”工作機制,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做好新興領域各類組織和群體服務保障工作,累計吸引500多名新就業群體代表“回家”報到,引導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
促作為。常態化開展“三亮一比”活動,鼓勵黨員亮身份、車輛亮標識、服務亮承諾、行動比成效。樹立行業典型,爭當人民建議征集員、服務群眾代辦員等“六員”。成立“桃源‘新’力量”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工作中發現的異常事件、突發情況及時上報社區。
促盡責。建立“社區報到、參與服務、獲取積分、引導激勵”閉環運行機制,聘任“兼職網格員”10名,開展優秀代表評選活動,表彰“先鋒騎手”5名、“先鋒車手”5名,激發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53名快遞員、網約配送員主動到社區報到參與基層治理,協助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3件。
(本文由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