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渡口社區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理念,積極創新融合服務模式,通過推行“黨群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志愿者”融合服務模式,渡口社區成功打造了黨群共享、功能相融、聯手共建的社區服務綜合體。
優化功能布局 打造融合陣地
將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打造成居民心之所向的服務陣地。在常山縣委社會工作部的悉心指導下,渡口社區圍繞“一老一小一新”群體需求,大力開展陣地建設,持續改造總面積270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
在功能布局上,遵循“服務最大化、空間最優化”原則,合理布局社區空間,充分滿足居民需求。服務功能涵蓋“便民百通崗”、“黨群同心圓”、“社區大客廳”、“幸福加油站”、“社會大聯動”和“服務個性化”,全面推行“前臺受理、后臺辦理”,實現事項辦理數字化、服務零距離,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效率與居民體驗。
為進一步豐富服務內容,滿足居民多元需求,大力引進社會組織參與助力。增設兒童成長中心、老年娛樂中心等,委托社會組織開展第三方運維管理。截至目前,已有7家社會組織入駐黨群服務中心,近20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開展了諸如健康義診、幸福工坊、鄰里和事、棋藝空間、暖心托管、心靈彩虹等豐富多樣的服務。
居民老周是一位象棋愛好者,他的經歷是社區服務優化的生動寫照。“以往,不管寒冬酷暑,我和棋友們只能在白馬公園露天對弈,冬天雙手凍得發抖,夏天則被烈日曬得汗流浹背。如今,社區打造的室內‘棋藝空間’,不僅讓我們免受風吹日曬,還提供免費茶水與空調,真心為社區的優質服務點贊!”老周豎起大拇指說道。
挖掘社區人才 賦能隊伍建設
渡口社區積極挖掘培育各類社區人才,為社區治理注入強大活力。
退休醫生張艽艽表示:“自從社區邀請我定期來坐診后,感覺生活更充實了,整個人精氣神更足了,能夠繼續發揮專業特長為居民服務,我感到無比開心。”社區為大力挖掘人才,開展了全面走訪摸底,將退休的醫生、教師、領導干部,以及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吸收到社區隊伍中來,讓他們成為社區發展的“領頭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成為推動社區治理的關鍵力量。
為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社區大力鼓勵社區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參加各類專業技能考試。截至目前,社區持有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近50人。各類型人才為社區服務的專業化、規范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渡口社區積極搭建平臺,吸引陽光志愿者協會、春泥公益協會、藍天救援隊、社會工作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專業服務。社區“綠葉舟”志愿者服務隊更是聚集了社區眾多能人,目前已有40余名成員,常態化開展治安巡邏、文明勸導,矛盾調解等服務,年服務時長超1500小時。多方人才匯聚形成了強大合力,有力推動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
迭代服務模式 開展精準服務
秉持“數字賦能、精準服務”理念,渡口社區持續創新服務模式,借助“云渡綠舟”黨建品牌整合資源,通過“黨群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志愿者”融合模式,為社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社區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等重點群體,精準發力,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活動。暖“新”托班的開辦為新業態群體的就業人員子女提供免費服務;用電用火安全培訓,以生動實用的方式增強居民的安全意識,有效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孤寡老人結對幫扶活動,讓那些獨自生活的老人感受關愛與溫暖;幸福工坊的設立,為老年人提供消磨時間、補貼家用的平臺,豐富他們的晚年生活。
在黨群服務中心內,還有便民理發、安心托管、免費磨刀等20余項志愿服務,年均受益居民達到1萬余人次。這些看似微小卻貼心的服務,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愛的海洋,滋潤著每一位居民的心田。
“渡口社區兒童成長中心成立后,我們在渡口社區設立了暖新托班、航天科技、電腦編程等志愿服務項目,為一些雙職工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我們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春泥公益協會會長林曉劍自豪地說。
常山縣渡口社區通過創新融合服務模式,在優化功能布局、挖掘社區人才、迭代服務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打造了暖心為民陣地,提升了服務群眾效能,增強了居民幸福指數。渡口社區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完善服務模式,讓黨群“中心”走向群眾“心中”,真正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回應,讓轄區居民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單位為浙江省常山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