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多為群眾關切的“微小事”,卻蘊含著“大文章”。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堅持以人為本、系統治理、分類治理、精細治理,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落細落小落具體,從居民最關注的“身邊事”出發,從感受最直觀的“微單元”發力,在城市治理體系的“最末端”見效,有效推進超大城市中心城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分類治理 精耕細作
成華區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針對各社區人群構成、資源稟賦、歷史沿革等實際,梳理出新建商住社區、國企生活區、老舊社區、拆遷安置社區、產業社區等不同類型社區,將以人為本理念和精細治理邏輯落實到基層治理全過程。
在新建商住型社區和美社區,聚焦外來人口多、社區歸屬感不強等問題,依托社區規劃師制度,廣泛招募有意愿、有情懷、有能力的熱心人士和專業人士組成社區眾創組,先后打造6個社區“微更新”項目,培育孵化“遛彎公社”等居民自治組織36個,有效發動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
在國企生活區下澗槽社區,聚焦基礎設施薄弱、生活品質不高的問題,通過黨建引領、政企聯動、多方參與,改造形成“三中心兩站點”社區服務陣地,采取“資源換服務”方式引進社會組織進行空間運營,提供5大類26項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生活服務,實現國企生活區的華麗蝶變。
在老舊社區新鴻社區,聚焦物業服務缺失、空間配套不足等問題,組建居民自治聯盟、志愿聯盟、商居聯盟等,充分發動居民和轄區商家參與“鄰里守望”行動,做到社情早知道、事件早掌握、問題早解決,提升社區造血發展能力。
在拆遷安置社區致強社區,針對居民不適應新環境的實際,發動黨員骨干牽頭成立“豫府街坊志愿服務專委會”等居民自治組織35個,推進“益社共同體”、“博愛家園”、“志愿積分”等項目,讓居民在參與中融合、在共治中轉變。
在產業社區杉板橋社區,聚焦社區產業人群多、青年人群多的特點,吸納轄區261家企業組建商居聯盟,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布局“一核多點”服務陣地,設置日托學校、助老餐廳、青年會客廳等,提供養老、托幼、云寄養等“六小+”一鍵云訂單服務,全力打造全齡友好“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滿足從業青年和社區居民服務需求。
重心下沉 微處著力
社區是城市的“微細胞”,是與每個居民休戚相關的生活家園,也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和前沿陣地。成華區將基層治理重心下沉到小區院落、細化到單元樓棟,從群眾最關心關注的身邊事著手,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路徑,推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
“微網實格”強體系、激活力。劃細劃小末端治理單元,將全區1307個小區(院落)劃分為一般網格995個、微網格6293個,配備微網格員7850名,創新實施微體系、微力量、微陣地、微項目、微營造“五微共治”工作法,全面推進網格治理,形成“紅色蜂巢”“拾光聚力”等特色治理品牌。水碾河路北社區探索實施“五微長效計劃”,持續吸納院落骨干參與院落自治,整合周邊家電維修、餐飲小吃、裁縫理發等商家公益資源,共同開展“拾光聚力·無微不治”網格營建項目,在沒有社區廣場、黨群服務中心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整合社區散落空間,打造8個“拾光小微工作室”,疊加社區飯堂、便民服務等功能,老舊小區全面煥發新活力。
“信義治理”增信任、促和諧。堅持“公開透明、開放參與、信義為本”,推進商品房小區、安置房小區、老舊院落等小區“信義治理”,引入信托制物業小區74個,居民與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商議開放式預算,隨時掌握物業費動態,有效建立信任關系,實現物業均繳費率、小區物業服務滿意率顯著提升,小區物業投訴數量明顯下降。雙水碾街道橫橋社區興元華盛二期小區導入信托制物業后,物業服務企業提取總收入的12%作為收益,剩余88%用于公區建設和服務居民,通過開放式預算和社區牽頭搭建的“興元夜話”議事平臺,極大激發業主參與小區公共事務的熱情。
“愛鄰議事”集眾智、解難題。建設“愛鄰(20)議事日”小區(院落)議事協商品牌,推動全區小區(院落)把每月20日作為議事日,建立完善的議事協商規則,持續規范議事流程、廣泛收集議題、加強宣傳引導、促進成果轉化。截至目前,已開展活動500余場,議事協商品牌在全市推廣。府青路街道桃源社區關家苑小區建立“黨支部領導、網格搭臺、各方參與、協商共治”的議事協商體系,發揮“八方”議事骨干作用,明確議事內容范圍,創新“三快二提一轉”分類處置機制,營造“共享議事小院”民主協商場景,居民共協商議題200余個,涵蓋院落更新改造、生活環境美化、矛盾糾紛化解、共治活動開展等。
輕裝上陣 強基賦能
聚焦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推進基層減負。在區委黨建領導小組下成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印發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清單,明確39項具體任務牽頭單位、責任單位、整改時限,加強跨部門工作統籌和協同聯動,確保責任落地落實。出臺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掛牌指引和社區開具證明指南,清理各級借用社區工作人員,嚴格執行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讓社區有底氣做事、有依據辦事、有時間服務。
依托“社會創新地”鏈接豐富資源。建設天府社創中心,以社會創新要素集散地、社會服務產品研發地、社會創新品牌聚集地和公園社區生活場景體驗地為功能定位,通過孵化社會組織、開展共創活動、提供專業社區服務、發布社會創新產品等方式,舉辦活動1200余場,吸聚共建主體800余家,匯聚社創產品2800余個,有效激活多方參與力量。
(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