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這樣才能聽到實話、察到實情、收到實效”。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從群眾的批評意見中發現作風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路徑。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黨員干部要在開門教育中注重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善于聽取群眾的逆耳言,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研究制定加強機關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下基層接地氣的具體措施,一體推進學查改,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以“小馬扎”為載體,將議事平臺搬到群眾身邊,面對面聽基層所需,解基層所難。
天氣回暖,小區里廣場上曬太陽的老人小孩又多了起來。小馬扎一擺,大家圍坐一圈,天南海北、家長里短嘮一會兒。身處其中,發現原來解不開的心結聊一聊也能理出頭緒,看似“難搞”的矛盾也有巧解之法。
如果把“小馬扎”用到基層治理工作中,一些問題會不會迎刃而解了呢?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區就創建了“小馬扎議事廳”,把與大家切身利益相關的水、電、暖等急難愁盼問題放到“小馬扎議事廳”商量解決,實現了“三不出”治理模式:小事在樓道里聊開了就解決,大事在小區里議透了就落地,難事在社區層面協調資源就破題。大家發現,曾經“踢皮球”的問題,在小馬扎圈里“踢不動”了——因為干部就坐在身邊,問題就擺在明處,現場就能提出解決方案。
一個小馬扎,憑啥能讓居民從“冷眼旁觀”變成“主動支招”?為啥家長里短中能聊出矛盾化解的“秘方”?答案藏在最樸素的治理邏輯里:當干部愿意和群眾同坐小馬扎,當問題解決從“會議室”搬到“家門口”,信任的種子就發了芽,治理的難題也就有了“金鑰匙”。
2025年4月8日,呼和浩特市召開了一場特殊的基層治理座談會。這場會議“圍了個圈”,基層干部、新就業群體代表與市委書記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聊實際情況,講實際問題,尋找切實解決辦法。在這場沒有主席臺、不讀講話稿的“非正式場景”下,回民區阿吉拉沁社區黨委書記姚藝璇把“自建井”管理問題搬上桌面;清水河縣五良太鄉菠菜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靜把農村快遞上門“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帶到會場;玉泉區鄂爾多斯路街道藍宇社區網格員徐瑞廣則道出了社區環境衛生整治中綜合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
“沾泥帶土”的問題拋出來,怎么辦?參會部門負責人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姚藝璇剛說完“自建井”無人管的問題,相關負責人就接過話茬兒,叮囑建立機制,解決類似問題。菠菜營村快遞上門實現難,在座的內蒙古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朗表示將與菠菜營村建立聯系。問題不繞彎子,回應不打官腔,辦法不懸空架子,這場沒有“官話”的座談會,像極了社區的“小馬扎議事廳”。
為什么市委書記會參與基層治理的座談會?為什么要與基層工作人員面對面?順著“小馬扎”的思路理一理,或許就會有答案。
基層治理是“千條線穿一根針”,難就難在“針”的方向是否對準群眾的“衣眼”。市委書記參加基層治理座談會,與基層干部、居民群眾面對面說問題、找對策,就是要從基層“沾泥帶土”的問題中找到基層治理的“衣眼”,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基層干部明白解決基層治理的問題要俯下身來,在人民群眾喜歡的、愿意接近的高度,“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小馬扎的“魔法”,本質是拆掉了“隔心墻”。在傳統會議室里,座次、流程、話術往往形成無形的距離,而小馬扎圍成的圓圈里,人人都是“平等的參與者”。這種平等,讓治理工作回歸了最本真的邏輯——不是“我要管你”,而是“咱們一起商量怎么過好日子”。當干部愿意把筆記本換成“小馬扎使用手冊”,把“走訪記錄”變成“家常聊天”,人們就會從觀望者變成參與者。就拿金橋“雙創”示范區來舉例,通過將黨建工作與園區企業需求、營商環境建設相結合,建立“3S黨建聯合體”、重大項目“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等機制,助力企業高效發展。這幾年,累計實現銷售總額近75億元,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6家,知識產權與專利數量總數達到了1420項。
服務好的前提是學會溝通?;鶎又卫硇枰唷靶●R扎式”的溝通載體——可以是涼亭下的石桌,也可以是微信群里的“議事角”,關鍵是讓群眾知道“意見有人聽、訴求有人辦”。如此反復,基層的形象才能樹起來,大伙的信任才能建起來,治理能力才能提起來。
怎樣讓基層隊伍強起來,有能力解決問題,還有能力服務好群眾,這既要給基層“減負”,減掉那些不必要的考核;更要“增能”,通過這樣的座談會、培訓等,讓基層干部學會用接地氣的方法和語言解難題,用創新的方法破困局。這幾年,呼和浩特市在這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身邊的社區工作者,現在薪酬總額執行社區三崗十八級工資,按規定繳納五險一金,還暢通了晉升渠道。大家到社區辦事就會發現,現在社區的工作人員大多數都已經換成了年輕人、新面孔。
基層治理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也是關系每個人生活實際的件件小事。把老百姓的事裝進心里,“在更實、更管用上下功夫”,在“關鍵考驗上見真情”,老百姓才能滿意。
小馬扎扎在地上,治理力長在心上。一個小小的馬扎,“擺”出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提醒我們,基層治理不需要華麗的口號,只需要俯下身的傾聽、實打實的行動;不需要“高大上”的模式,只需要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要事。
期待更多地方搬起“小馬扎”,放下“官架子”,讓治理回歸服務本質。畢竟,最好的民生答卷,從來不是寫在文件里,而是寫在群眾的笑臉上、記在老百姓的心坎里。??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