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工作者要履行好黨和政府交付的任務,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北京市朝陽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以“共朝美好 潮美社工”品牌建設為目標,構建社區工作者“選培管用”全鏈條機制。
在此過程中,朝陽區涌現出張驚制、殷金鳳、劉東風、鄭樹麗等一批扎根基層的優秀社區工作者代表。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回應民需。
科學管理 完善“精管善治”制度體系
朝陽區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構建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的管理機制。
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出臺《社區工作者績效考核辦法》,將群眾滿意度、工作實績等納入考核指標,實行“季度評+年度考”,考核結果與薪酬待遇、晉升評優掛鉤,形成“優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競爭格局。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專技補貼”動態增長體系,落實帶薪休假、健康體檢、困難幫扶等關愛措施。
深化“雙線發展”通道。完善“社工—社區副職—正職”晉升路徑,鼓勵“助理社工師—社工師—高級社工師”專業發展,持續做好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向事業編、公務員崗位晉升工作,強化社區工作者跨區交流,以專業知識助推社區工作,讓社區工作者有盼頭、有奔頭。
選培并重 構建“源頭活水”人才矩陣
創新選拔機制,拓寬“入口關”。朝陽區嚴格落實《北京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構建多元化選人機制,拓寬來源渠道,近三年面向社會累計公開招錄4500余名社區工作者,累計吸納高校畢業生、隨軍家屬等300余人,隊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達72.2%,學歷結構持續優化,為社區治理現代化注入智力支撐。
優化結構布局,激活“一池春水”。通過老帶新、傳幫帶,以“理論教學+實戰指導”,傳授群眾工作方法和社區治理經驗,推動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隊結構,目前40歲以下社區工作者占比59.8%,50歲以下占比超90%,實現了年齡、學歷、專業的科學配置,為社區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精準培育 打造“創新賦能”成長引擎
構建“三階四維”培訓矩陣。構建“基礎輪訓—專項提升—精英研修”三級培訓體系,著力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素養。從“區—街鄉—社區—網格”四個維度入手:區級層面,依托區委黨校、大專院校等平臺,每年舉辦社區黨組織書記專題研修班、社區工作者骨干能力提升班;街鄉層面,建立“一街一品牌”實訓基地,開展“實戰演練+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提升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社區層面,推行“全崗通”工作機制,通過輪崗鍛煉、“導師幫帶”,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網格層面,建立社區工作者包聯網格制度,推行“網格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積極開展“鄰里互助”服務,培育“群眾身邊的貼心人”。
多元模式打造社區工作者人才隊伍。依托“區級—街鄉—社區(村)”三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深化“星計劃”品牌工作,開展“站點會客廳”“社區書記工作室”等多項培訓,覆蓋范圍達5000余人。建立職業資格獎勵制度,持證社區工作者占比達49.06%,居北京市前列。創新“線上+線下”學習模式,鏈接“優才計劃”市級督導專家、高校教師資源,賦能社區工作者隊伍。深化政校合作模式,與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簽署校地戰略合作協議,建設社區工作者分級培訓新機制,通過系統化培育,讓社區工作者隊伍從“能干事”向“干成事”躍升。
凝心聚力 釋放“群雁齊飛”治理效能
激活“領頭雁”動能。圍繞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打造政治和業務素質全面過硬的社區帶頭人隊伍,制定了“六個一”工作方案(辦好一個書記論壇、制定一組培育方案、開展一輪場景治理、編制一套培訓課件、培養一批善治書記、建立一項保障機制),全方位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組織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開展共性難題的場景治理認領,通過廣泛調研、搜集材料、提煉總結等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做法,編制可操作的場景治理指南和手冊,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到“一類問題”轉變,加速提升社區黨組織書記專業能力,讓社區工作者隊伍在服務群眾中彰顯價值。
構建多方協同治理格局。朝陽區致力于構建以社區工作者為主體,新就業群體、新社會組織等為輔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以朝陽區全時驛站建設為契機,打造“小哥夜校”等項目,持續探索完善以區級社會工作指導中心為平臺的“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社會參與”的社會工作服務機制,強化社會動員,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實效。
朝陽區將持續深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基層治理隊伍,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朝陽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北京市朝陽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