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夯實組織基礎、匯聚產業動能、激發共富活力,黨群共同繪制出一幅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先富幫后富、區域共同富”的鄉村振興藍圖。
組織共建 凝聚黨建引領力量
沾化區加強黨組織建設,結合沾化區冬棗產業特點,構建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組織鏈條,推動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融合互促。
建立產業黨建聯合體。成立冬棗產業共富黨委,將冬棗產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產業大戶中的黨員聚集起來,確保產業發展最優化;引導地域相近、產業相近、人文相通的村黨組織聯建,統籌資源建設包含日常管理、黨群服務、矛盾調解、產業發展、財務管理5個活動區域組成的跨村聯建片區服務中心。
建立運行機制。完善黨建聯合體重點工作運行機制,編制跨村聯建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三張清單”,建立每周碰頭會、月度專題會、黨群議事會、聯動攻堅會等工作機制,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興、人才聯育、治理聯動,推動村黨組織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
抓好隊伍建設措施。實施“頭雁儲育”工程,建立健全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人選、后備力量培育重點關注兩個臺賬;暢通培訓強基、青藍幫帶、拓崗賦能三個培養渠道;制定完善設崗定責、評價考核、動態管理及長效扶持四項跟蹤管理機制。開展“勵雁行動”,在鄉鎮(街道)組建具有培育網絡主播、快遞物流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功能的育新黨支部,吸納和培育鄉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才、本土大學畢業生、網絡帶貨主播、快遞物流從業者等群體,按照“一人一檔、一村一冊”標準建立后備力量檔案信息庫,對接產業發展、社企生產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需求。
產業聯合 匯聚集群聯動動能
沾化區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三鏈協同”發展思路,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要素相聚、資源相補”原則,推動村村之間、村企之間相互協同、集群聯動。
推進“四個先行”。推行資源先行整合、品種先行試種、管理先行探索、銷售先行對接“四個先行”,立足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延伸“產”的鏈條,做精做大冬棗特色產業,實現鎮域內村村之間、村企之間發展互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富。
搭建“兩個平臺”。以沾化冬棗數字經濟產業園為主陣地,利用產業園區冷鏈倉儲區和快遞集散區優勢資源,升級改造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帶動力強的直播電商基地;分析國省道干線、冬棗種植集中區、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電商集中區等要素,甄選16個重點村,搭建“棗到家”快遞服務站、46個臨時攬收點,實現冬棗線上線下銷售寄遞“一站式”服務。
做優“三項服務”。打造“棗郵鮮豐·通達萬家”紅色速遞惠農服務站,通過“村入股、企運轉”模式,實現跨村聯建與強村共富有效結合;成立棗源農業發展公司,堅持“一手抓資源、一手抓快遞”;推進國有企業與合作社和快遞公司簽訂產銷合作協議,落實“訂單農業”,實現“未產先銷”。抓住消費幫扶助農關鍵點,踐行“銷售先行對接”模式,打通農資銷售、冬棗種植、食品加工產業鏈條,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組建6支冬棗經紀人隊伍,打通京、津、滬、浙等地區銷售渠道,招引國外10余家企業洽談合作,帶動銷售3.2億斤。
示范升級 激活黨群共富活力
沾化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通過以銷促產、以銷提質、以銷聚才的發展思路,以組織鏈串起產業鏈,打造農產品、電商、物流產銷新模式,推動多村跨鎮聯合發展。
發揮共富黨委引領作用。建好黨群共富責任區,沾化區以農村網格(村民小組)為單位,由3~5名黨員致富骨干結對帶領身邊群眾共同開展生產經營,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利用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配套相應運營和分配機制,帶領黨員群眾、村內企業、家庭農場等共同發展,實現集體經濟和群眾資產雙增收。
打造“一站式”冬棗產銷鏈條。通過種植、加工、流通、銷售“四端發力”,打造農產品產銷鏈,助力農產品增產增收。在種植端,打破地域限制,整合零散資源,推動全區冬棗產業集聚發展。在加工端,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共享加工設備資源,統一包裝設計。在流通端,依托物流企業資源,充分發揮及時上門取件、發貨價格最低、就近倉儲服務等優勢特點,降低產品流通成本。在銷售端,通過打造共享直播平臺、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建立高效運營機制和實現產銷良性循環,助力農產品銷售增長和市場擴張,讓直播變成“新農活”,讓數據變成“新農資”,讓“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培養一批產業能人。深入推進“紅領引航·E產興‘棗’”九大行動,動員一批在外能人“歸雁回巢”,帶頭成立冬棗專業合作社,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企業+基地”等模式,為發展注入新活力;依托沾化冬棗研究所研發平臺,爭取“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科研田”,組織村內種植高手、教學能手、創業先手成立“紅旗鄉村能人隊”,開展“名師帶高徒”培育計劃,將種棗群眾培養成經濟能人、經濟能人反哺種棗大戶;開展電商人才孵化行動,以“理論+實戰”的方式,讓更多通過培訓的“新農人”走進直播間,以接地氣的語言、專業的技能講好家鄉農產品故事,成為家鄉特色農產品形象代言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