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認真落實中央社會工作部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經驗現場推進會精神,堅持以網格為切入點,實行“小網格、微服務、精管理、大格局”接訴即辦工作機制,打造“紅色網格,善治丹江”品牌,為基層治理探索提供了新路徑。
筑牢網格治理“基本盤”
優化網格設置。全面優化基層治理單元,重新劃分網格5561個,更新市級網格賦碼編號備案臺賬,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采取1個網格設立1個黨支部或黨小組,不具備單獨組建條件的成立聯合黨支部的方式,組建網格黨組織2183個,實現網格內黨組織的有效覆蓋。
創新治理平臺。創新研發“黨群通”數字治理平臺,群眾訴求“隨手拍”,前端“一鍵報”、后臺“分類管”,組建市、縣、街、社區四級人員專班,在城管、住建、民政等13個群眾訴求高頻部門設立專崗專人,推動各類訴求及時收集、及時處理、及時反饋閉環運行。
聚合網格功能。以“多網合一、資源統籌、重心下沉”為目標,加強市、縣、鄉三級協調指揮中心和村(社區)服務站規范化陣地建設,整合政法、民政、住建、應急、消防等行政執法類職能部門及水電氣暖等民生服務類部門人員力量入駐網格,構建聯動緊密、響應迅速、服務精細的網格管理體系,實現“上面千條線、基層一張網”。
激活基層治理“最末梢”
配強治理力量。構建完善職業薪酬體系,實行“崗位補貼+績效工資”模式,全面落實“五險一金”、“3崗13級”崗位薪酬補貼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招錄社區專職工作人員163人,達到每萬人18人配比要求,基層工作力量不斷增強。按照“事有人管,人崗相宜”的工作要求,組建“1+2+N”(1名專職網格員、2名兼職網格員、N名專業網格員)網格員隊伍,推動網格化工作向深度服務升級。
厘清崗位職責。制發牡丹江市“三項清單”及《牡丹江市村(社區)工作準入審核管理流程》,為基層工作建立明確的責任主體和清晰的權責邊界,實現“為車減負”與“為馬賦能”雙向發力。制定專職網格員職責任務指導目錄,明確“基礎信息采集”“隱患問題報送”等9個方面事項,將責任落實到崗到人到事。
強化學習培訓。開展全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專題培訓班,組織1200余名社區專職網格員線上、線下參與。舉辦“全市首屆社區工作者職業能力大賽”,以賽促學,提升基層干部政治素質和履職本領。圍繞“矛盾化解+重點人群服務管理+網格化”等主題,對市、縣、鄉、村四級專(兼)職網格員進行重點培訓,持續助力基層網格員隊伍明職責、懂業務、提水平。
拉好接訴即辦“牽引線”
堅持訴求反饋路徑多樣化。通過“黨群通”平臺、民情日記、網格群反饋、社區現場反映等途徑全方位、多角度收集居民訴求和建議。建立“民情收集下網格、宣傳服務惠網格、矛盾化解在網格、走訪慰問進網格”、入戶走訪“五個一”工作法(即一件馬甲亮身份、一張名片聯民心、一本手冊辦民事、一本日記匯民情、一格一群強服務)、“一格一檔”工作模式等創新舉措,推動基層“組織所能”與“群眾所需”實現無縫銜接。
匯聚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將黨員“雙報到”工作機制與網格工作相結合,推動黨建力量、黨建資源沉入社區、融入網格,引導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共建共治、服務群眾工作。充分發揮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接觸面廣、社會參與度高等職業優勢,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推進“三官兩師”(即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心理咨詢師)進網格,構建訴調、警調、檢調、律調、心調“五調聯動”解紛體系,變“被動響應”為“主動出擊”。
探索邊境治理差異化。牡丹江市不斷探索契合本地實際的邊境基層治理模式。從組織建設、數字賦能、邊境管控、文化交流、民生保障等方向發力,將網格建設與巡邊護邊、精細服務、文化交流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邊境地區基層治理效能。
彰顯民生為本“新藍圖”
化解矛盾糾紛專業化。牡丹江市作為全國首批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圍繞預防和妥善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調解組織縱向貫通,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部門橫向銜接的基層“大調解”治理格局,讓更多的調解資源集中到矛盾糾紛第一線。
筑牢基層基礎常態化。著力發揮網格員收集社情民意的前哨作用,常態化開展“走出300平、走近300戶”活動,建立網格員月走訪計劃表,使網格員下沉網格、聯系居民、排查隱患、化解矛盾,堅持“三必到”(即鄰里矛盾糾紛、發生突發事件、群眾緊急求助必到)“五必訪”(即獨居老人、困難家庭、流動人口、重點人員、特殊人群必訪),實現網格員與居民打交道有溫度,發現處理問題有速度,回訪跟蹤有實度。
科學分類化解流程化。充分運用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經驗,依托基層網格,建立健全網格發現、分級響應、協同處置工作機制,用好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網格協調指揮體系,實現分級辦理、分類處置、閉合運轉、精準高效。推動實現60%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社區),30%矛盾糾紛化解在鄉鎮(街道),10%矛盾糾紛化解在市區。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