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特別是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探索具有時代特征、創新特點和本土特色的大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與發展路徑,將傳統的“條線治理”“區塊治理”“散狀治理”,轉變為系統治理、分類治理、精準治理和高效治理,充分激發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
創建“三大機制”,
完善大社會治理組織架構
蘇州市牢固樹立大社會觀、大治理觀,構建起全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四梁八柱”。
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2024年6月,在中共蘇州市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架構下,成立了由市委組織部牽頭、社會工作部協調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專項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工作規則》和《日常工作細則》,細化各部門工作職責,確保機制高效運轉。設立網格化管理、民生服務、基層平安建設等7個專項工作組,進一步明確牽頭部門和工作單位,推動落實重點項目12個。
健全“民有所呼、我有所為”工作機制。持續用好“社情民意聯系日”“社工留言板”等群眾意見收集渠道,依托全市社會治理(大信訪)數據采集風險感知系統,打造“民呼我為”線上平臺,全面構建“市、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問題流轉四級網絡體系,形成問題訴求“一站式收集、多部門協同、跨層級督辦”工作格局。目前,蘇州各縣市(區)有關工作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或負責組織工作的常委負責推進,鎮(街道)由黨委副書記負責,有效提升問題解決質效。
健全直接聯系基層一線工作機制。選取張家港市大新鎮等44個有代表性的鎮(街道)、村(社區)作為全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推動各級領導做好掛鉤聯系和日常走訪,直接掌握基層治理的一手資料。
聚焦“三大任務”,
夯實大社會治理基層基礎
蘇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實施“強基提能惠民”三年行動,持續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破解基層減負難題。出臺《關于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22條措施》,定期對涉及村(社區)的考核事項進行專項自查。研究推進包括上級部門賦能清單、基層治理機制等在內的攻堅舉措,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讓基層有更多時間、更多精力為群眾謀實事干實事。持續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健全村(社區)議事協商機制。不斷建強網格工作體系,推廣黨員領導干部下基層包網格、“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等經驗做法,推動公安、民政、城管等網格多格融合,以小網格撬動社區治理“大能量”,助力保安全、保穩定。
用好數字賦能“利器”。堅持“三治”融合,發揮智治支撐作用,依托已有“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成效,優化應急救援、陽光信訪、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等數字化治理應用,打造一批“先診療后付費”、物業報事維修、停車便利化等切口小、方法巧、效果靈的應用場景,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全面推廣“一表通”基層數據資源綜合采集系統,歸并多部門政務端口,整合各條線數據資源,嚴格落實報表內容準入制度,實現跨部門、跨系統的數據集成共享,切實推動基層無力解決問題提級處辦。
補齊社會參與短板。蘇州市現有378家專業社工機構,350萬余名注冊志愿者、3.4萬支注冊志愿服務隊伍和3.1萬名持證社會工作者,但也存在活躍度不高等問題。全市進一步加大基層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團隊孵化培育力度,按照“一鎮街一組織、一社區一團隊”要求,開發一批鎮(街道)示范樣板和村(社區)應用場景。暢通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注重挖掘和培育業委會成員、物業人員、“老娘舅”擔任樓棟長,將優秀新就業群體納入“海棠先鋒”工作隊伍,努力把“服務對象”發展成“共治力量”。例如,昆山市成立江蘇省首家物業融合法庭,選聘6家特邀調解組織、23名特邀調解員,為法院審理物業糾紛提供專業力量,化解物業糾紛率超75%,轄區物業服務合同糾紛訴訟案件較成立前減少52.4%。
開展“三大行動”,
推動大社會治理落地見效
蘇州市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圍繞基層治理中的問題短板和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持續補短板、提質效,使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開展問題攻堅行動。針對基層治理的共性問題和難點堵點,蘇州在全市范圍內確定首批576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攻堅項目,逐一列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和整改清單。通過清單推進、領導包案、橫向協同等措施,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轉變。
開展矛盾前端化解行動。深入開展矛盾問題大走訪、大起底、大化解工作,加大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包案等工作力度,推動信訪問題源頭預防。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優勢,依托各類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推出各類社會心理服務和預警干預活動。推動縣、鎮、村三級“一站式”矛調中心規范化實戰化運行,吸納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心理服務機構、律師團隊等社會力量進駐,用足用好法理情各項措施,“一事一策”調處化解。
開展新市民關愛行動。聚焦新市民就業、住房、就醫、隨遷子女安置等難題,出臺《關于實施“蘇城暖新”六大行動 全面提升對新市民勞動者關愛服務水平的意見》,推動相關部門制定一系列關愛舉措。匯聚社會公益慈善資源,開展安居助困、醫保紓困、助學圓夢等八大幫扶行動,引導優秀新市民勞動者加入黨組織、推薦擔任“兩代表一委員”,讓他們切實感到蘇州的“溫暖”。例如,姑蘇區聯合市場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夜間食堂,以“流動+定點”的方式,每晚固定時間在位于市中心的觀前商圈、南門商圈、萬達商圈等新就業群體集聚地,提供豐富晚餐。
蘇州作為開放型外向型超大城市,區域經濟發達,城鎮化率超8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國領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蘇州常態化服務人口超1600萬,新市民勞動者超800萬,社會治理面臨各類新問題新挑戰,要擺脫一時一地一部門的傳統觀點,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共治,不斷完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群眾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廣大群眾提供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蘇州市政協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