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江蘇省昆山市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探索,實現資源力量由散到聚、物業管理由粗到精、多方共治由弱到強的質變飛躍。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多方共治
突出治理核心。依托社區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落實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和民意收集、議事協商、評議聽證“三個會議”制度,凝聚多方合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扎深治理“根系”。聚焦新市民勞動者和新就業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實施新市民勞動者關愛服務提升50條舉措,舉辦“五社聯動 美美與共”系列活動,發動社區黨組織、社會組織等通過多方聯動互促,提升社區治理質效。以“花園紅茶坊”、“共享晾衣架”等項目為載體,不斷激活居民自治活力。
融合志愿網格。聚焦“一老一小”和群眾生活需求,鏈接各方資源,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擴大以黨建為引領、村(社區)為服務平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志愿者為輔助的基層治理“朋友圈”,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務。
堅持群策群力,匯聚先鋒力量
“頭雁”引領作表率。深化“書記抓、抓書記”,緊扣“百戶亮燈”、“有衣有靠”等一批小切口、實戰化的書記項目,推動黨組織帶頭人主動當好基層治理“排頭兵”,將群眾所“盼”轉變為書記所“干”。聚焦鄒家角社區“最佳角”、繡衣社區“繡花針”等工作法,培育全省“百名示范”書記4名、“千名領先”書記37名,形成全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黨員示范顯擔當。推廣行動支部工作法,持續深化黨員先鋒“十帶頭”實踐,實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暖心聚“新”等行動,依托“黨員向居住地報到”小程序,推動新市民黨員、新就業群體黨員向居住地報到。深耕“星期天先鋒”工作模式,發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一批黨員骨干成為基層治理的“先鋒領路人”。
多方共治聚合力。鼓勵倡導符合條件的黨員、公職人員、退休干部等競選業委會成員,推動全市業委會(物管會)全覆蓋。深化“四議兩公開”等機制,創設“香樟樹下拉家常”、“有事好商量”、“圓桌會議”等黨群議事載體,發動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群體參與“問題e線拍”等活動,引導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等多方主體協商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垃圾分類點位布設等一批小區治理難題。
堅持問題導向,夯實群眾基礎
筑牢“紅色陣地”。聚焦資源下沉、力量配置、糾紛調解等問題,在全市選取11個村(社區)作為首批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掌握基層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提煉先進典型案例,以點帶面推動全市基層治理水平穩步提升。依托野馬渡文體中心、尚明甸村鄉野硅谷等載體,打造多個服務新就業群體、新市民群體、志愿者等群體的一站式、綜合性社會工作服務陣地。依托園區、商圈、樓宇、站點等推進黨組織覆蓋,新建“兩企三新”黨組織54個、建筑工程行業黨委1個,新摸排核實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黨員84名。
打造基層陣地堡壘。推出新江南社區友好社區、周莊古鎮友好商圈等90處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發布《昆城暖“新”驛站建設指引》,推動設立標準型昆城暖“新”驛站200余個,整合各類陣地資源打造“6S”功能型昆城暖“新”驛站30余個。在銀和社區的銀都商圈、貞豐里社區的壹元茶館等打造共享空間,嵌入便民服務、志愿服務、公益互助等資源,將商業、公益、文娛及居民日常業務辦理等融入“共享客廳”。
探索治理新模式。聚焦企業集宿區人員密、管理難的問題,探索集宿區社區化管理模式,錨定黨建引領集宿區治理“五個一”工作機制,成立首個集宿區社區梧桐社區,推廣集宿區星級達標考評體系,打造24個集宿區示范點,圍繞“‘宿’造青春”、“普法先鋒”等服務隊,通過“青年大學習”、“青春微聚會”等服務載體,常態化開展“黨群服務進集宿區”行動,配合推動大型企業集宿區黨群組織應建盡建、黨群工作者應派盡派、黨群服務應享盡享,讓新就業群體、新市民勞動者感受昆山城市溫度,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江蘇省昆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