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社會工作部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拓寬黨群溝通渠道,打造全市首家人民建議征集特色基層聯系點“青松茶館”,以點帶面推進基層人民建議征集工作走深走實。
創新模式 打造親民“茶桌陣地”
“青松茶館”位于昆區阿爾丁街道青松社區,借“青松”諧音“輕松”,傳遞以輕松氛圍拉近社會治理與百姓距離的愿景。這里設有人民建議征集、茶室大廳、學習臺、文創作品展示、留言墻、茶水間、紅色蓄能站等7大功能區,配備網絡電視、電腦打印機、免費充電設施等,滿足群眾休息、喝茶、議事、學習、辦公等多元需求。“青松茶館”不僅是群眾民主議事、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也是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的暖心歇腳點。
“青松茶館”秉持“周有活動,月有主題”的策劃思路開展各類活動,吸引群眾踴躍參與。在這里,社會治理工作從嚴肅“會議桌”轉移至溫馨“茶桌”,秉持“把茶泡開、把事說開、把心結打開”的理念,成功打造出深受群眾喜愛的基層治理特色品牌。“青松茶館”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整合多方資源,充分調動人大、政協、司法、信訪、群團組織等各方人才資源,堅持多觸點延伸、多層級融合,健全“黨建引領、社區主導、多方參與、協商自治”工作機制,在平安建設、矛盾糾紛化解、志愿服務等多方面發揮作用,切實解決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讓社會治理更貼近群眾生活。
完善機制 護航建議“落地生根”
為使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青松茶館”精心制定6大工作機制:全面開放機制,敞開大門歡迎群眾建言獻策;社區黨委輪值機制,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兩代表一委員”雙向奔赴機制,促進代表委員與群眾深度互動;司法調解援助機制,為群眾提供堅實法律保障;人民建議收集轉辦機制,讓每一條建議都能精準流轉;群眾工作創新機制,激發源源不斷工作活力。形成了人民建議“受理登記—初步篩選—深入調研—集中會商—處理反饋”的閉合工作流程,確保人民建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同時,采用線上線下雙軌并行征集系統,確保群眾聲音全方位傳達。
聚焦實效 保證建議“開花結果”
“青松茶館”建立了詳細的人民建議辦理臺賬,對收集的意見建議精心整理、全力推進、及時反饋。截至目前,已接待到訪群眾310余人次,開展民主議事20余次。借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推動解決涉及供暖供熱、路面回填、安裝電動車充電樁等民生問題,同時將青松社區新建洗澡堂、社區內道路修繕等街道、社區無法解決的人民建議轉交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辦理。發布6期人民建議征集令后,共征集301條寶貴建議,已受理并辦結251條。供暖專題征集期間,“青松茶館”更是發揮關鍵作用,為群眾溫暖過冬保駕護航。青七社區張振榮老人提出“社區食堂增加上門送餐服務”的建議迅速得到落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貼心服務,贏得群眾點贊。
深化經驗 拓展治理嶄新格局
“青松茶館”憑借“民意寶庫”“渠道直達”的顯著優勢,通過“民情懇談會”“書記接待日”“征集令”等方式,將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化解于萌芽,處理在基層。創新橫向聯合的融合機制,讓各方力量匯聚一堂,統籌協調解決群眾訴求。在這里,群眾“進門喝茶,出門消氣”,信訪、12345便民服務熱線等工作壓力顯著減輕,成功實現小事不出網格、一般問題不出社區、突出問題不出街道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包頭市委社會工作部將以“青松茶館”為先行典范,持續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豐富多元的人民建議征集渠道。嚴格規范登記辦理流程,深度探索人民建議征集與“兩代表一委員”作用發揮、基層治理有機融合的創新路徑,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與參與熱情,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