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以引導行業協會商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為目標,將著力提升行業協會商會服務基層、服務行業、服務民生“三個能力”作為重點,緊扣黨建領航、培育賦能、分類指導、綜合監管“四個環節”,深入實施“四管四就要”改革,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黨建領航,把穩正確發展方向
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管行業也要管黨建”的決策部署,通過理順機制、建立標準、夯實載體,全方位強化黨對行業協會商會的全面領導。
機制夯基,構建協同共管工作網絡。一是理順黨建管理工作機制。開展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過渡期分類管理,出臺對應管理工作規范,壓緊壓實行業管理部門、業務主管單位黨建責任。二是建立改革發展協調機制。依托市委“兩新”工委建立全市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協調機制,理順工作機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確工作任務,帶動34個市級部門(單位)共商共研、協同解決行業協會商會重點難點問題。三是完善對口聯系指導機制。建立市委“兩新”工委成員單位“機關帶協會商會黨建”聯系指導機制,推動11個市級部門、29個屬地鎮(街道)及園區與199個行業協會商會黨組織對口聯系、結對共建。
標準先行,打造規范建設示范樣板。一是出臺標準工作指引。在全國率先發布行業協會商會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工作手冊,對黨組織設立、換屆選舉等6方面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形成57項標準模板。二是明確對應管理關系。針對已脫鉤和直接登記行業協會商會無專業指導、無定向服務“兩無”現狀,先后分三批明確共計279家已脫鉤和直接登記行業協會商會對應主要行業管理部門。三是制定指導事項清單。指導經信、商務等部門先行制定監管事項清單,明確12項黨建工作、綜合監管和業務指導等具體服務職責,有力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治理規范化建設。
載體賦能,激發黨建服務生機活力。一是實施“蓉城先鋒·蓉會萬里”活動。以“黨建引領、搭建平臺、匯聚資源、助力發展”為抓手,開展“一季一會”主題活動3場,吸引超過4000家行業協會商會和企業參與。二是打造“蓉會共享家”空間陣地。破解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陣地建設難題,引入“1個牽頭+N個聯結”服務組團,啟動建設天府國際基金小鎮等23個“蓉會共享家”,打造集現場辦公、洽談交流、活動舉辦等功能于一體的共享服務陣地。三是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綜合素養。重點聚焦政治素養、專業能力系統培養,安排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參觀12345熱線平臺,組織200余名黨員骨干、入黨積極分子和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開展3期專題知識培訓。
培育賦能,激發改革發展活力
聚焦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堅持“管行業也要管業務”,積極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用好根植行業的專業優勢,通過構建聚合平臺,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服務大局,貢獻行業發展力量。一是助力經濟發展。鼓勵行業協會商會常態化開展“雙招雙引”,推動建立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254個,新型研發機構20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46個,鏈接投資資金超203億元。二是助力社會治理。搭建行業協會商會與鎮(街道)、村(社區)溝通平臺,引導和倡導70余家行業協會商會及其會員主動“進網入格”。三是助力民生服務。建立“政會企校”協同促進就業工作機制,舉辦72場專場招聘、網絡招聘等活動,推動解決就業3000余人。鼓勵行業協會商會開展訂單、定崗、定向人才培養,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各類緊缺人才400余人。
供需對接,架起資源整合橋梁。一是做好園區產業服務對接。聚焦“3+22+N”園區建設,按照51個園區主導產業精準篩選對應行業協會商會,推動商協會服務在園區、建設在園區、發展在園區。二是做好能力需求服務對接。開展路演發布、供需洽談、政策答疑,2024年發布行業協會商會能力清單260條、需求清單201條,推動落地項目和達成合作意向40余項。三是做好社區公益服務對接。研究制定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為社區提供服務事項清單,梳理形成56項為社區提供的低償或無償服務項目。
訴求響應,構建高效服務體系。一是“訴求直報”平臺。舉辦“蓉易見·民企會客廳”行業協會商會專場活動,實施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助力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明確26項措施、74條任務。二是“訴求專報”平臺。出臺成都市“兩企三新”問題訴求辦理工作規程,在全國率先設立12345熱線商協會問題訴求受理平臺,督促行業管理部門和業務主管單位解決問題訴求1789個,辦結率達87%。三是“訴求速報”平臺。探索建立“蓉會通”智慧應用場景,統籌構建“負責人審核一件事、訴求征集一次達、政策制度一鍵送、信息共享一次享”四大服務體系。
分類指導,構建風險管理機制
堅持“管行業就要管風險”,以分類管理集中攻堅優化長效治理,以專項排查集中整治破解突出問題,以新興領域風險協防融入基層治理,探索構建涵蓋“成立—培育—管理—退出”的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機制。
開展分類管理集中攻堅行動。一是出臺分類管理頂層方案。研究制定行業協會商會分類管理集中攻堅行動方案,明確總體目標、時間任務和工作要求,壓實部門管理職責,為開展集中攻堅行動奠定基礎。二是建立精準分類標準體系。開展為期3個月的行業協會商會再摸底再調研,精準建立分類管理標準,完成行業協會商會分類管理屬性界定。三是實施動態分類治理策略。實施“重點培育一批、規范提升一批、優化調整一批”行動,培育扶持與重點產業能級相匹配的行業協會商會,撤銷注銷不適存續的行業協會商會,選樹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領軍型行業協會商會。
開展專項排查集中整治行動。一是開展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治理。開展為期3個月的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集中整治工作,糾正行業協會商會會費問題27個,降低偏高收費項目17個,圍繞收費長效監管機制出臺政策文件9個。二是開展社會組織專項排查。推進全市社會組織“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專項治理,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問題和短板漏洞,對包括行業協會商會在內的社會組織實施排查整治。三是開展重點對象整治。運用年度檢查、抽樣檢查、重點檢查等方式,對未開展實質性活動、群眾反映投訴多、社會影響惡劣的行業協會商會進行約談。
開展新興領域風險協防行動。一是積極凝聚人心。發揮網約出租車協會、快遞行業協會等聯系新就業群體的優勢,協助推動“暖新16條”落地落實,組織開展新就業群體集體合同集中要約行動,分期分批為新就業群體贈送職工互助保險。二是穩妥化解風險。依托律師協會、個體私營經濟協會,實施新就業群體入門矛盾糾紛化解專項攻堅、“送法律送安全送服務”專項行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合法權益維護等工作。三是解決突出困難。依托行業協會商會開展多方協商、簽訂共建協議,發布全市新就業群體綜合服務平臺(站點)地圖,規范快遞員臨時停車位,鼓勵社區食堂提供到店就餐或特殊時段優惠服務。
綜合監管,構建規范治理體系
聚焦行業協會商會運行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少數”“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堅持“管行業也要管監督”,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強對行業協會商會的監督管理,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綜合監管機制。
聚焦“關鍵少數”,嚴把責任關口。一是制定負責人審核暫行程序。完善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人選審核工作暫行程序,嚴格實施“三關四聽五查看”工作流程,完成35家行業協會商會175名負責人審核。二是聯動部門做實審核環節。做實重點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審核現場民主測評環節,面對面“聽個人履歷、聽行業口碑、聽理事評價、聽行業規劃”,加強商協會會員單位對負責人選拔工作的監督。三是加快推動“交叉任職”。針對行業協會商會黨建業務“兩張皮”現象,推動43家行業協會商會黨組織班子成員與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
瞄準關鍵環節,實施精準治理。一是建立監管事項標準。按照“重點行業重點管、一般行業管重點”的思路,制定重點監管行業協會商會標準3類18項指標,將承擔公共事務管理、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違法違規風險較高等納入監管內容。二是明確重點監管名單。按照優先處理和跟進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對全市行業協會商會進行多輪次的綜合評估與篩選后,將56家行業協會商會納入第一批、第二批重點管理行業協會商會目錄清單。三是細化四方監管責任。建立行業協會商會四方責任清單,明確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行業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構建同向發力的監管格局。
嚴控關鍵領域,規范行業生態。一是規范各類亂收費行為。印發行業協會商會收費正面負面清單,明確13項收費正面清單、19項收費負面清單,促進行業協會商會依法合規開展活動、提供服務。二是規范法人主體治理。制定法人治理自我排查31條指引、全市性行業協會商會章程示范文本,依托年度檢查、專項審計為全市行業協會商會全面“體檢”。三是規范政府購買和職能承接。制定全市性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推薦性目錄,督促37個行業管理部門建立向行業協會商會購買服務清單、職能轉移清單,落實監督指導責任。
(四川省成都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