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湖北省化工產業核心區,坐擁長江黃金水道與豐富磷礦資源,形成了以精細化工、新能源材料、生物醫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深入推進,宜昌化工行業也面臨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挑戰。宜昌市安全生產協會始終堅定政治站位,深耕“宜生為安、融合賦能”黨建品牌,助力破解“卡脖子”之困和“化工圍江”之局,助推宜昌化工行業連續7年無較大事故和實現4年連跨2個千億臺階,為推動宜昌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提供了堅實安全支撐。
堅守黨的建設“生命線”,推動黨建業務互融互通
堅持黨建引領。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最新要求,將思想政治引領、黨員示范引領、黨建陣地建設、行業服務創新、紀律廉政管理等7大黨建要素全面貫穿協會運行全過程,引領全體會員企業守牢黨建生命線。
堅持一線工作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企業生產一線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堅持開展隱患排查在項目施工一線,推動安全生產意識入腦入心。
堅持黨建業務融合。堅持會員企業黨建責任與安全責任緊密融合,建立會員單位黨建目標責任制,把安全責任融入黨建責任。堅持理想信念教育與業務素質提升緊密融合,線下開展紅色教育基地實地學習,線上開展“智慧黨建”沉浸式體驗學習,提升全市安全業務水平。
把牢行業發展“方向盤”,助力行業發展行穩致遠
助推化工行業規范發展。協會起草《宜昌市化工項目開車前安全審查管理規定》《宜昌市三級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定級管理細則》等系列行業發展規則,為化工項目試生產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支撐化工項目落地,為企業標準化定級提供技術指導,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推動專家隊伍自律發展。創新建立駐會專家評審與服務制度,將專家服務水平評審工作納入協會內部管理重要一環,每年組織省、市專家對新聘安全生產專家資格進行嚴格評審;協會制定和發布《宜昌市安全生產協會安全生產專家行業自律八條公約》,從政治引領、道德為基、客觀公正、行業自律、持續研學、服從安排、技術審慎、素養提升等8個方面對協會專家提出了明確要求;協會現有常駐化工專家5名,專家庫化工專家262名,均來自宜昌市化工企業技術骨干,確保協會發展與行業發展一榮俱榮。
著力協會擴面提質發展。隨著宜昌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協會制定了《擴面提質工作方案》,努力做好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的補充。一方面,打破傳統局限,積極吸納化工產業鏈上下游各類企業,不僅包括大型化工生產企業,還涵蓋了中、小、微企業以及安全技術服務機構等,今年新增30家會員單位中化工產業鏈上下游占70%;另一方面,拓展服務領域,協助化工園區開展安全規劃與評估、安全文化建設指導、應急救援預案編制與演練等工作,為化工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安全服務解決方案,滿足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安全需求。
筑牢安全生產“主陣地”,賦能化工行業有形有色
宣傳安全政策法規。協會及時準確地向化工企業傳達各級黨委和政府關于安全生產的最新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通過協會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發布化工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安全技術、安全管理等信息15000余條;開展化工領域技術交流專題活動30余場,組織省內外專家聚焦宜昌市化工安全生產熱點、難點進行研討,形成化工安全專業論文200余篇,在內部期刊《宜昌安全生產》編輯制作化工專刊4期,免費發放給會員企業和化工企業,共計8000冊。
深耕安全技術服務。協會先后與市縣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化工產業園區以及宜化、興發、三寧等多家大中型化工企業簽訂點對點技術服務或監管協議,幫助企業建立完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排查安全隱患15000余條。組織行業專家為化工企業50余個新建項目進行開車前安全審查(PSSR),排查安全隱患4678條。
夯實安全管理體系。協會作為三級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組織單位,積極推動化工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在開展標準化評審過程中,組織黨員專家和技術骨干深入企業,指導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加強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著力提高企業本質安全管理水平。三年來,幫助23家企業達標二級安全生產標準化和65家企業達標三級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新時代,宜昌市安全生產協會將充分展現專業價值與社會擔當,在宜昌市聚焦聚力“支點建設”、推進漢襄宜“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中,凝心聚力打造安全發展新高地,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安全力量”。
(宜昌市安全生產協會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