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于都人民艱苦奮斗、勇毅前行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于都縣不斷推進紅色文化與基層治理的有機融合,探索“五紅”治理新路徑,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活化“紅色資源”。于都縣充分借鑒蘇區革命時期軍民融合、軍民共治的好做法,把紅色文化融入社會治理,讓紅色文化、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基層治理的主旋律。積極探索“紅色舊址+基層治理”新模式,把全縣122處革命舊址、18個紅色名村、9個傳統村落串聯起來,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打造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等30個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8條精品教學路線和167個群眾身邊的“紅色課堂”,精心打造了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大型情景劇《告別》等紅色節目,讓紅色文化成為基層治理的“活教材”,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價值認同和社會責任感。
筑牢“紅色堡壘”。于都縣全面推行“1+3+4+N”紅色網格治理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實現“小網格”激發基層治理“大效能”。高位推動“一社一品”“紅色物業”“綜合執法服務進小區”等特色工作,全力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突出“雙好雙強”,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隊伍,持續推進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提質增效和質量過硬行動,促進黨組織建設做示范、走前列,成為紅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排頭兵”。
組織“紅色調解”。相關部門探索以長征文化為主導的“紅色治理”,打造“紅色調解站”,構建“紅色服務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設立“長征源調解工作室”,對接綜治中心、信訪接待中心、“打鐵佬”人民調解室等治理平臺,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一站式多元解紛體系,全年排查化解矛盾糾紛5725起,“打鐵佬”矛盾糾紛調解服務項目列入新時代“楓橋經驗”江西實踐成果。充分發揮以老干部、紅軍后代、退役軍人等為主體的“紅色調解員”和綜治網格員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天然優勢,打通政策法治宣傳、矛盾隱患排查、信訪問題調解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社區)的良性治理局面。
開展“紅色活動”。打造“紅色宣講+黨性教育+志愿服務”的立體式、融合式模式,常態化開展各類紅色主題教育宣講活動。發揮長征源合唱團、宣講團、演藝團、小紅星講解團等4支志愿服務隊伍作用,培養專兼職講解員500余名,培育“小紅星講解員”2200余名,立體式、藝術化傳播于都紅色文化。發動老紅軍、老黨員、烈士子女等,組建志愿服務、基層治理等隊伍,參與風險防范、應急處置、社會治理。廣泛開展讀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看紅色電影、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五紅”活動,以紅色基因傳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選樹“紅色典型”。多部門協同聯動,持續深度挖掘和宣傳社會工作領域中的先進事跡,用身邊榜樣引導身邊人、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樹立可信可學、可追可及的標桿。持續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尚善的濃厚氛圍,開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見義勇為”“優秀網格員”評選等系列活動,廣泛開展宣傳。創新積分兌換制度,建立群眾積分賬戶,通過參與社會治理、志愿服務等行為表現積累積分,定期兌換面條、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