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簡牘文化名縣”的核心承載地,湖北省云夢縣城關鎮立足千年秦簡文化,深挖秦簡文化資源、創新志愿服務機制、優化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歷史文化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賦能基層治理的特色路徑。
簡牘文脈創新治理源頭活水
城關鎮以睡虎地秦簡為紐帶,充分發揮“1+2+8+N”基層治理體系作用,將傳統法治智慧融入現代治理實踐,激活基層治理源頭活水。
政策宣講拓新徑,秦簡文化揚法治。城關鎮聯合縣司法局,依托秦簡文化創新開展“睡虎地法治大講堂”系列活動,以《秦律十八種》中“田律”“廄苑律”等條文為切入點,結合電信詐騙、勞務糾紛等現實案例,通過“古法今釋”方式普及法律知識,讓居民在感受文化千年智慧中提升法治意識。
文化浸潤促共建,多元陣地筑同心。城關鎮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陣地建設的重要一環,整合社區資源,打造秦簡文化共享空間,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秦簡文化展示區,常態化舉辦書法臨摹、簡牘拓印等活動,吸引居民參與,搭建起傳播文明、傳承文化的舞臺,營造濃厚文化氛圍,讓秦簡文化深入人心,筑牢基層治理的文化根基。
服務惠民凝共識,薪火相傳促和諧。城關鎮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服務供給,推出“秦簡文化進萬家”項目,將秦簡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定期舉辦送展下鄉、線上講座等活動,把文化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認同感,讓群眾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秦簡文化的魅力,實現治理效能與文化傳承“雙提升”。
志愿服務織密治理網絡體系
城關鎮堅持以志愿服務為抓手,積極構建“黨員+志愿者”聯動機制,將簡牘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實踐,形成“文化引領、群眾參與、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文化宣講傳文脈。相關單位組建由建新社區(縣博物館所在地)黨員、鎮年輕干部、“五老”志愿者組成的3支志愿服務宣講隊,在縣博物館開展“簡牘里的中國文化”主題活動,為前來參觀的群眾講解秦簡歷史,分享簡牘背后的故事,通過講述秦簡中“黑夫家書”的親情故事、《秦律》中的環保理念,引導群眾感悟“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治理智慧,激發群眾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法潤鄰里”化矛盾。鎮綜治辦以《秦律答問》中“小戒大懲”理念為啟發,創新“秦簡調解法”,針對物業費拖欠、噪聲擾民等糾紛,由調解隊向居民闡明“小錯不改易釀大患”的法治邏輯,促使雙方理性溝通,達成和解。
便民服務暖人心。城關鎮將簡牘文化與民生服務相結合,由鎮黨建辦牽頭,在建新社區的3個小區黨群服務站及云夢縣舉辦“秦簡文化市集”“《墨舞秦簡》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為居民提供簡牘拓印體驗、法治知識問答等服務,同步開展助老送餐、兒童托管等便民行動,讓志愿服務不僅有文化底蘊,更具民生溫度。
清潔家園繪就治理生態畫卷
城關鎮將秦簡《田律》中“春二月禁伐木”的生態理念融入環境整治,發動全民參與“清潔家園”行動。
“古法今用”促分類治理。相關部門借鑒《秦律》中的獎懲理念,結合垃圾分類及“德育超市”工作,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制”,積分可兌換簡牘文創產品、生活用品、購物券等獎勵,鼓勵居民通過參與垃圾分類換取積分,有效提升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推動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古韻新風”促環境提升。相關單位和居民成立“秦簡護綠小分隊”,認領綠化帶養護責任區,定期開展植樹護綠、清理垃圾等活動,在縣博物館周邊公園懸掛秦簡竹牌、刻錄環保古訓,營造綠色文化氛圍。建新社區每周開展“清潔家園”集中清掃行動,實現環境美化與文化浸潤深度融合。
“古澤新貌”促長效管護。建新社區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制定《建新社區環境公約》,明確居民環保責任,定期組織開展居民議事會討論環境問題,評選“環保先鋒”,形成長效監督機制,建立“網格員+志愿者+商戶”共管機制,每周開展“簡牘衛士”巡查評比,頒發“最美庭院”流動紅旗,確保環境整治成果持續鞏固。
從沉睡千年的竹簡到躍動社區的治理實踐,云夢縣城關鎮堅持以文化為魂、以服務為本、以治理為基,讓古老簡牘煥發生機。正如縣博物館內那封“黑夫家書”所傳遞的溫情與堅韌,今日的城關鎮正書寫著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鮮活簡牘”,為“秦簡圣地”文化名片增添時代注腳。
(作者單位分別為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委社會工作部、孝感市云夢縣城關鎮政府)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