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聚焦安置小區管理主體多元、居民意見復雜、服務保障困難等問題,以興隆鎮翠竹村翠竹苑小區為試點,探索出一條“組織共建、居民共商、資源共享”的“三共三合”治理路徑,實現安置小區治理蛻變。經過三年實踐,物業費收繳率提升至92%,群眾滿意度達95%。
翠竹苑安置小區建筑面積6.76萬平方米,共安置翠竹村、長虹村等5個村的村民,是一個典型的“亦村亦居、多村混居”拆遷安置小區。居住群體由原來的農民轉變為居民,住房類型由農房轉變為樓房,居住形式由散居轉變為聚居,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的差異導致小區在環境維護、停車管理、物業管理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屢屢得不到解決。特別是小區建成初期,曾出現公共區域亂堆亂放、車輛無序停放、物業費收繳率不足40%等突出問題。
為建設和諧安置小區,保障安置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翠竹村村“兩委”發揮多元共治力量,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廣開言路聽民聲、搭建平臺匯民智、真抓實干聚民力”的方式,積極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將群眾的“金點子”化為基層治理的“金鑰匙”,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組織共建,治理力量整合
小區堅持黨建引領,成立小區黨支部,以“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為治理主體,從村“兩委”班子成員中選派人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物業管理負責人任小區黨支部副書記,從業主委員會中選派人員擔任小區黨支部委員,形成黨組織上下聯動、治理主體左右互通的工作格局。創新建立“1+3+N”聯動機制(即1個黨支部引領,業委會、物業、社會組織3方協同,多名黨員群眾參與),制定物業考核辦法,將物業服務質量與黨組織評優評先掛鉤。
組建“黨員+物業人員+業主”的小區治理隊伍,動員35名小區黨員到小區黨支部報到,主動亮身份,發揮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每棟樓確定1名“樓棟長”,聘請18名小區居民承擔物業、保潔、安保等工作,有效凝聚治理合力。設立“黨員責任田”,將小區劃分為8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黨員網格長、3名居民志愿者,形成“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小區”的治理格局。
居民共商,社情民意聚合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好德行”數字治理平臺,在小區內設置意見箱,每周收集群眾訴求建議,每月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共解決群眾問題訴求62個。創新運用“好德行”小程序,實現問題上報、處理、反饋全流程可視化,問題解決平均周期由7天縮短至2.5天。
依托小區議事廳,定期召開民主協商會議,建立“三議三公開”制度(議題群眾提議、方案民主商議、結果現場決議,過程公開、進度公開、成效公開)。如針對停車難問題,改造閑置空地新增車位86個,通過5輪協商形成“錯時停車”方案,征求居民關于小區環境、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建議46條,商討制定業主文明公約12章58條,形成小區居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
建立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聯席會議制度,黨支部書記為聯席會議召集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解決各類突出問題24個,協調推進公共服務工作12項,研究吸納居民意見建議32條,將社情民意有效轉化為小區治理措施和路徑。特別建立“民生實事項目庫”,實行“居民點單―支部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機制。
資源共享,服務項目融合
以“服務陣地+服務項目”為抓手,小區整合閑置房屋,配備黨建活動室、讀書角等綜合服務設施,設立小區警務室和衛生室,滿足居民在文化學習、醫療保健、安全保衛等方面的日常需求。創新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協調周邊商超、診所等12家單位加入服務聯盟,為居民提供折扣優惠、上門服務等特色項目。
小區整合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和居民力量,組建黨員先鋒、物業管理、文化文藝3支志愿服務隊,68名志愿者聚焦小區居民需求,制定“服務菜單”“項目清單”。針對留守兒童開設“四點半課堂”,為空巢老人建立“愛心助老檔案”,為失業人員舉辦技能培訓12期。2024年,小區共開展猜燈謎、鬧元宵、煮臘八粥等傳統節日活動16場,反電信詐騙、法律、心理健康等知識宣講活動30場,燃氣安全檢查、環境衛生治理、衣物縫補、就業招聘等生活服務100場,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下一步,中江縣委社會工作部將深化“三共三合”治理模式,建立“動態評估―問題發現―機制優化”的閉環管理體系。同時加強安置小區治理經驗總結提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安置小區治理工作指引,為全縣安置小區治理提供示范樣板,持續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