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著力搭建載體、下沉資源、優化服務,夯基礎、強體系、提質效,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創新之路,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堅持黨建引領,健全治理體系
崇左市各地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堅持黨建引領,努力實現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各方積極性不斷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氛圍日漸濃厚。
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寧明縣那堪鎮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黨支部班子隊伍,強化培養黨支部成員,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通過組織集中培訓學習、崗位大練兵、跟蹤培養、傳幫帶、差異化管理等方式,不斷提升黨支部班子的鄉風文明建設工作能力,以黨支部帶動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充分發揮黨支部在鄉風文明各項工作的核心作用。扶綏縣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的村屯干部隊伍建設體系,做好村(居)民委員會空缺成員補選,通過選派黨放心、能辦事的駐村工作隊、黨建指導員、聯防巡查隊、服務專員隊伍到村屯,引導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隊等力量參與社會治理,促進鄉村治理提質增效。
以自治為基礎,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讓群眾“議事找得到人、說得上話、成得了事”。天等縣馱堪鄉南嶺村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四會”議事平臺,將老黨員、新鄉賢、退休干部等精干力量合理分配到“四會”中,開展評議村屯紅白事、議事決策等“四會”活動,把鄉村治理從單兵作戰改為共建共治。龍州縣實施“一屯一基層治理機制”工程,按照“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總體思路,推行建制村(屯)重大事項由黨員首議、黨群理事會共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的村民自治“三步法”,由村(屯)黨支部主導,討論決定村(屯)內重要事項,并把愛護國旗、守護界碑、文明習俗、環境治理等內容列入村規民約內容,探索具有邊境特色的“一屯一基層治理機制”的自治管理模式。
以法治為保障,加強農村法律服務供給,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憑祥市柳班村堅持依法治村、法治強村,建立“職能部門、村、屯”三級普法聯動模式,常態化開展普法培訓班、防詐反詐知識會、青少年禁毒宣傳會等“送法下村屯”活動。用活“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采取“線上咨詢+線下宣傳”的方式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培養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村民小組長為主要力量的“法律明白人”隊伍,定期開展法律知識競賽、以案釋法等法治宣傳活動,增強村民群眾的法治觀念。龍州縣推行“電視夜校”調解工作法,將化解典型矛盾糾紛案例、法律知識等內容制作成電視節目,組織全縣各村(社區)群眾觀看,推動領導干部現場互動與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機制相融合,該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案例。
以德治為支撐,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發揮道德模范引領作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龍州縣彬橋鄉清明村板譚屯開展“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活動,整理出百余條優良家訓,根據各戶特點定制家訓牌,懸掛于各家門口,對考上大學的學子送上“耕讀傳家”牌匾,以“家規、家訓、家風”建設助推鄉村治理。寧明縣洞廊村開設“榕樹課堂”,運用“土壯話”等村民日常語言開展宣講活動,廣泛宣傳黨的理論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解讀惠民政策,傳唱法律知識山歌等,將“榕樹課堂”打造成群眾喜愛的學習陣地,進一步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
創新有效方式,完善治理平臺
在鄉村治理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將好的政策落到實處,需要好的方法和路徑。近年來,崇左市各地因地制宜創新出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在憑祥市夏石鎮的“新星超市”內,村民們正有序排隊用積分兌換各種生活用品。這是憑祥市通過實施積分制煥發的鄉村治理大效能,構建起“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天等縣龍布村也積極推行積分制,建立了“積分超市”,通過村民用行動積分、用積分兌換物品的方式,進一步激發村民參與移風易俗、組織建設、公益事業、環境治理、鄉村風貌提升等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目前,積分制管理已在崇左市各地廣泛運用,通過民主程序將鄉村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對村民群眾日常行為進行評價形成積分,并給予相應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形成了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江州區江州鎮板備村岜牟屯圍繞村級重點事務,制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科學厘清村級權力邊界,實現村級權力尋租“零空間”,設立村級監督委員會,構建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扶綏縣百合社區易地搬遷安置點實行“農事城辦”制度,在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代辦點,落實代辦員,向群眾發放“農事城辦”服務事項清單,為群眾提供45項服務事項,并組建“農事城辦”流動服務隊,讓群眾知政策、享紅利、少跑腿、好辦事,實現群眾辦事不用再回原遷出村。
全市通過推廣清單制,將基層管理服務事項以及村民群眾關心關注的事務細化為清單,編制操作流程,明確辦理要求,建立監督評價機制,實現村莊事務制度化、規范化。不少地方探索推動鄉村治理資源、機制、方法與數字技術互融互促,致力于打造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寧明縣城中鎮珠連村構建數字鄉村監控云端樞紐,整合村委會的資產監管、建設項目等6大類別的26項權限明細以及村干部執行“小微職權”的10大程序,全部展示在智能顯示屏上,創新設計微信小程序“即拍即報”,使村民能夠即時捕捉問題,并對解決過程予以監督。龍州縣谷陽村使用5G數字打造“智治平臺”,融入積分制“云”管理模式,設置“隨手拍”等治理功能模塊,村民通過手機“慧村”平臺等終端反映問題,鄉、村干部“秒回”即辦,及時處理群眾的各類訴求。持續創新的基層治理方式、不斷完善的基層治理平臺,推動了多種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
吹拂文明鄉風,促進治理成效
天等縣進遠鄉巖造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大力倡導破除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風尚,以“小改變”促進“大提升”,讓“人情債”變為“人情味”,摒棄了陳規陋習帶給群眾的難言之隱和心頭之痛。巖造村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過召開黨群共治會、參與制定村規民約、明確紅白喜事辦理標準等行動,將紅白喜事操辦等流程標準宣傳到戶,讓群眾操辦有制可依、有規可守。
崇左市將持續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致力于以黨建引領、促基層治理、謀鄉村振興,集中力量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鄉村文化新風尚,讓文明之風吹遍千家萬戶,讓文明的“種子”在基層生根發芽,進一步筑牢基層治理之“基”。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