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園鄉白果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西南部,村里深藏著一處青磚黛瓦的百年老屋,仍保留著傳統皖西徽派大屋風格,與周邊現代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棟百年老屋始建于1928年,分前庭和后堂兩棟布局,為老式的青磚、小瓦、木梁建筑結構,總面積為175平方米。老屋原是一處祠堂,與眾不同的是,這個祠堂不是單姓,而是由“黃”氏與“林”氏兩家合資共建、共同維護、共同使用、世代傳承,故名“黃林堂”。近百年來,黃林兩家世代友好、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患難與共。這種兩姓同堂、以和為貴的傳統家風鄉風,在當地傳為佳話。
與人為善,大力傳承傳統美德
黃林兩家近百年來和睦相處,其秘訣不僅是互敬互愛、互幫互助,更多的是互諒互讓、相互包容。走進“黃林堂”,大門上一副對聯引人注目,上聯是“煙生黃道繼千秋”,下聯是“日沐林園承二脈”,橫批“江河交融”。據了解,白果村現有黃姓人口18戶70余人,林姓人口8戶40余人,每逢重要傳統節日或家族大事,兩姓族人都會齊聚于此,互幫互助,親如一家,充分體現了“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
每當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人員齊聚時,歷任村民小組長都會在“黃林堂”組織召開板凳會,評議日常生活事務,倡導各自家人以和為貴,引導家人向善向上。
以德為先,大力弘揚優良家風
黃氏與林氏兩個家族歷來重視德治的力量與運用。在“黃林堂”內陳列著兩家為中國革命獻身的烈士名錄——黃姓14名、林姓6名,烈士名錄旁張貼著黃氏與林氏的家風家訓,字句彰顯著“崇德向善、修身養性、忠孝廉悌、愛國敬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每逢重要節假日或重要活動,都會有族中長者來到“黃林堂”為大家講述革命故事,通過重溫革命歷史,激發人們的愛黨愛國之情。
家族成員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敬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有效帶動全村民風向好向善。
以讓為先,不斷融入和諧理念
“黃林堂”歷盡百年而幸存,得益于以讓為先的治理理念。據村民介紹,過去白果村的入村道路比較窄,隨著村民家里的車子多了,道路不寬敞的問題愈發凸顯。時任村民小組長林興章得知村里要拓寬入村道路后,便召集小組村民到“黃林堂”開會。小組村民聽說如果拓寬道路就得占用村民的山場、田地甚至廁所、豬圈等,有的提出要政府賠償,有的提出要“以地還地”。這時,林興章站了起來,指著“黃林堂”大門上的對聯,大聲對大家說:“過去老黃家和老林家連祠堂都能一起合建共管,難道我們連先人都不如嗎?大家都不能讓一讓嗎?”聽林興章這么一說,大家都放下爭議,紛紛表示贊同。一個月后,一條寬敞的入村道路順利修建完成,大家都說路修得好。
2023年4月,白果村黨支部積極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工作機制,將“黃林堂”進行修繕整理,借鑒其精神內核,設立群眾“拉呱”服務站,每月定期舉行“拉呱”活動,宣傳惠民政策,聽取村民意見,化解鄰里糾紛,黨小組長兼村民組長承擔“話事人”角色。同年7月,白果村正式聘請了3名紅色評議員、7名志愿者,依托“黃林堂”成立紅色評議站,積極開展政策宣傳、法治教育、村民議事、平安建設等工作,2024年7月以來,村內共調解矛盾糾紛80余起,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