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以“孝”為核心的倫理傳統,歷經數千年積淀,升華為一種浸潤在民族血脈中的治理智慧。在現代化進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的加速以及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孝文化的社會基礎發生深刻變革。然而,孝文化所承載的責任倫理、情感紐帶與代際秩序,依然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著深厚的文化滋養。當下,各地對孝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張力,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新的視角。
孝文化為基層治理注入傳統文化力量。孝文化以家庭為原點,以血緣為經緯,強調代際責任與家庭凝聚力。信任、規范與情感紐帶既是家庭的基礎,也是社會治理的關鍵要素。這種“由家及國”的邏輯將家庭責任擴展為社會擔當,進一步將親情紐帶轉化為治理資源。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的實踐頗具啟示——當地將綿延千年的孝德文化融入網格化管理中,通過議事制度和孝文化活動開展,引導居民的意識從“血緣小家庭”向“鄰里大家庭”延伸,以共同的價值觀打造形成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基層治理單元。
孝文化為促進基層治理制度創新提供新角度。孝文化既承載傳統倫理價值,又具備與現代治理需求相適配的轉化潛力,其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吸納現代治理理念,重構基層治理與日常生活的鏈接,進而推動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安徽省黃山市委社會工作部的探索令人矚目。當地推動各村將孝文化融入村規民約,融入503個村(社區)積分制評議細則,使“晨昏定省”的古老訓導轉化為可量化、可考評的現代治理指標。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制度創新,既延續了“百善孝為先”的文化根脈,又構建起“德治與法治交融”的基層治理新范式。
孝文化凝聚基層治理力量。孝文化基于家庭與親情,恰似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分散的社會主體重新編織成治理共同體。孝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強調了家庭、社區、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協同作用。湖北省孝感市大力推進孝文化名城建設,注重孝文化研究與傳承,通過孝親進社區、孝德進校園、孝廉進機關、孝誠進企業、孝勇進軍營的“五孝”建設,營造“小孝齊家、中孝敬業、大孝報國”的城市治理氛圍,以志愿服務活動、孝文化陣地建設、孝德治理模式創新等,培育了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多元主體,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站在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坐標上回望,孝文化恰似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既承載著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又激蕩著與時俱進的創新浪花。煥新這份獨特的文化資源,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文化自覺。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孝文化正以其獨特的倫理力量,書寫著基層治理創新的中國敘事。
(本刊編輯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