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會工作會議提出,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委社會工作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在抓基層、強基礎、固根本上下功夫,完善黨建工作體制機制,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強化政治引領和服務管理,推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提質增效。
健全四項機制,完善新興領域黨建工作體系
理順黨建工作機制。優化“兩新”工委工作機制,將發改、工信、交通運輸等31家行業管理部門納入“兩新”工委成員單位,制定工作規則、明確委員單位職責。打破行業壁壘,有效整合資源,建立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小個專”、新業態4個黨建專項組,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統籌協調、社會工作部門歸口指導、行業管理部門各負其責、街道社區(園區)屬地管理的黨建工作格局。
健全歸口管理機制。落實“管行業也要管黨建”,充分發揮市委“兩新”工委統籌指導作用,聚焦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小個專”、律師行業、物業服務等10個行業綜合黨委工作職責,鏈接黨委和政府、群團組織、鄉鎮(街道)等N個部門相關資源優勢,通過活動共建、難題共商、市場共拓、經驗共享,縱橫聯動推進黨建工作歸口管理責任落實。
健全考核評估機制。將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納入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任務清單和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量化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年度績效考核指標,定期梳理新興領域黨建工作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進度清單,實現項目化管理、責任化落實。建立互學互檢制度,定期抽取區(縣)、委員單位互學互檢,通過聯系調研、工作指導等方式,加強工作交流,激勵比學趕超。
健全基礎保障機制。實施財政“撥”、全額“返”、管理“支”和定向“獎”等多方聯動,將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足額保障,增強黨組織開展黨建工作底氣。建好用好哈密市社會組織黨群活動服務中心,設置黨員服務站、法律咨詢室、圖書閱覽室等,為10家社會組織提供活動場所,孵化培育功能初步顯現。
建強三支隊伍,夯實新興領域黨建組織基礎
大力實施“頭雁工程”。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把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溝通能力強、懂經營管理的黨員選任為企業黨組織書記,以“領頭雁”作用帶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整體提升。引導244個新興領域黨組織和管理層落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動160名符合條件的黨員出資人、管理層成員擔任黨組織書記,建立共同學習、定期溝通、重大事項會商機制,推進落實“黨建入章”,把黨建工作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各方面。
深入開展“領航行動”。研究制定黨建工作指導員選派管理辦法,按照“行業主管、專業對口”原則,提高“一對一”指導比例,以在職黨員干部為主,采取“專職+兼職”相結合的方式,選派2158名政治素質好、黨建業務優、責任意識強的黨建工作指導員入企服務。建立黨建工作指導員回執制度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動態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和黨建工作進展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充分發揮黨建工作指導員“一起益企”報單作用,及時幫助非公有制企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大力實施“火種計劃”。以園區、“三有”非公有制企業、從業30人以上的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為重點,側重從一線職工、專業技術骨干及經營管理人員、出資人(負責人)中發展黨員,實施“雙向培養”工程,不斷為新興領域黨組織輸入“新鮮血液”。廣泛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三找”活動,讓“隱形黨員”“口袋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實現應轉盡轉。積極開展黨員職工定向招聘和專場推薦等活動,鼓勵引導企業優先招錄黨員職工,切實打通黨員就業晉升“綠色通道”。2024年,新發展黨員234名,比上年增長3.5%,轉接“口袋”黨員35名。
突出黨建賦能,提升新興領域黨建工作質效
政治激勵賦能擔當。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區縣、行業綜合黨委培訓班33期,全覆蓋輪訓黨組織書記、黨建工作指導員、黨員骨干2327人。鼓勵新興領域各類群體積極參加自治區和市職業技能培訓、競賽,提升新興領域各類群體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激發創新發展熱情和愛崗敬業精神。
典型選樹標桿引領。突出先進性和代表性,重點推薦政治過硬、工作實績突出、黨員群眾公認的先進個人和集體,充分挖掘各領域各層級各行業涌現的先進典型,把標桿樹到廣大黨員和基層黨組織身邊。選樹培育區(縣)級以上“五個好”標準化、規范化黨支部示范點33個。深化“三學三亮三比”活動,設立黨員先鋒崗(責任區)408個,掛牌“共產黨員商戶”514戶,引導黨員在技術創新、攻堅克難、誠信經營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黨建賦能提質增效。深入開展“一起益企”服務和“書記來敲門”活動,為全市471個新經濟組織解決各類問題困難376件;搭建助企“連心橋”,建立企業信用推薦合作機制,幫助企業融資25.8億元。引導新社會組織發揮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組織開展師帶徒“一幫一、對對紅”活動,新興領域管理層、黨員骨干與600余名少數民族職工結對幫帶,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生產生活。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紅色商圈等陣地全方位提供暖“新”服務,解決進門難、停車難、如廁難、吃飯難等問題;研究建立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機制,依托哈密市律師協會、哈密市保險業協會、哈密市心理協會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法律、金融、身心健康等無償服務,支持新就業群體依法有序反映合理訴求,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發揮好移動“前哨”作用。
(作者系中共哈密市委副秘書長,哈密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