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陰縣地處安康市以西40公里處,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鳳堰梯田”所在地。近年來,漢陰縣以村級議事協商為抓手,深化“321”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推出“鳳堰共聲”議事協商品牌,探索“兩說一商”等村民議事協商形式,不斷激發村民說事、議事、定事、評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已在全縣10個鎮全面落實村級議事協商政策,先期選取3個鎮、50個村(社區)進行重點培育,力爭5月底達效,形成先行經驗,年底前實現全縣復制推廣。
高位謀劃聚共識
被確定為全省村級議事協商整體推進縣后,漢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及時召開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全縣村級議事協商工作,以縣委辦公室名義印發《漢陰縣村級議事協商整體推進試點縣實施方案》,明確工作重點,壓實工作責任。將縣級四大班子和常委單位全部納入村級議事協商指導單位,安排縣級領導聯鎮包村指導推進、社會工作部領導分片包抓、鎮領導聯村、縣級部門和鎮干部包村、村(社區)具體落實的五級聯動工作機制。在全縣各鎮巡回開展專題培訓,為全縣160個村(社區)發放《陜西省村級議事協商規范指南》、統一印制議事協商會議記錄本和議事信息員工作日志,進一步優化和規范工作流程,形成了縣統籌、鎮督導、村落實、全民參與“共識、共商、共辦、共評”的良好氛圍。
群策群力促共商
縣、鎮兩級統一建立由黨委書記為總召集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村級議事協商工作,發揮村級黨組織在議事協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按照“成立組織機構、制定目錄章程、全面宣傳動員、明確人才庫、開展議事協商、歸納總結推廣”六個步驟,細化縣、鎮、村三級責任,建立任務、責任“兩項清單”,有序推進。建立由村級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組織、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1+5+X”議事協商主體,建立議事協商人才庫,推動議事協商參與廣泛、過程民主、務實有效。全縣建立“群眾說事室”188個,縣、鎮、村干部輪流在“群眾說事室”宣傳政策、聽取意見、疏導情緒、化解積怨、解決問題;縣鎮村包聯干部定期進村入戶,了解群眾困難,現場答復,限期解決,做到“話明氣散”。引導廣大群眾利用互聯網、微信群和數字漢陰等平臺,說訴求、說困難、說建議、說心聲,讓在外群眾反饋問題和意見建議有渠道、能發聲;充分發揮社區工作者、村“兩委”成員、“321”網格員、“兩代表一委員”等議事隊伍人熟、地熟、情況熟、政策清、水平高等優勢,通過入戶走訪、線上征集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把選擇權、話語權交給群眾,不斷激發議事協商活力。
多方聯動抓共辦
建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質效”閉環體系,將人民建議征集、矛盾糾紛化解、新興領域黨建等與村級議事協商融合貫通,全面融入“三線兩化一平臺”(“三線”,指黨員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中心戶長聯系居民;“兩化”,指管理網格化、服務精細化;“一平臺”,指構建高效治理平臺)基層治理體系。將議事結果建立項目庫,分門別類對接縣級相關部門爭取支持,各部門結合各自職責統籌使用各類項目資金和鄉村治理經費,保障議定事項能夠得到落實。城關鎮三元村先后召開村民議事協商會10余次,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圍繞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商議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討論確定了全村鄉村振興項目庫,申報280余萬元項目資金,獲得縣農業農村局和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目前村里裝上了400余盞路燈,鋪設了8.2公里瀝青路,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創新機制重共評
制定《漢陰縣村級議事協商整體推進試點縣實施評價標準》,明確五大類23項評價指標,優化評價機制,推動工作落實規范化、程序化、可量化。健全成效評價、積分獎勵、定期研判三項制度,建立鎮和村(社區)自評自驗、縣級復核、市級抽查的三級評價體系,實行“村規民約+積分制”激勵機制,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對居民群眾參與議事協商、網格服務進行量化積分,積分可在愛心超市、道德銀行兌換生活用品。創新推行群眾及“兩代表一委員”監督落實機制,對于議定事項按照權屬層級跟蹤落實,有效解決“議后怎么辦”“做出了什么效果”“群眾是否滿意”等問題,確保議事協商取得實效。推動形成黨建引領下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籌、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工作閉環,打造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獨具漢陰特色的“鳳堰共聲”村級議事協商品牌。
漢陰縣廣泛開展村級議事協商活動,群眾的想法意見有了傾訴之處,困難問題有了解決辦法,氣更順了、心更齊了、勁更足了,使鄉村治理不再是基層干部的“獨角戲”,而是干群共同參與的“大合唱”,切實激發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抓好村級議事協商政策落實,村級組織公信力得到全面加強,基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本文由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