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著力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問題,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按照“壯馬、輕車、暢路、聚力”思路,從明責賦能、清牌減負、協同共治三方面發力,推動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明責賦能、讓“馬力”更足。加強街道“統”的能力,堅持“一街一策”,動態調整街道職責清單和審批執法事項。安排19名區直、駐區單位干部擔任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強化統籌協調;聚焦黨建、治理、服務主業主責,將街道原有18個內設機構整合為7個,取消招商引資、協稅護稅職能。明確區直部門派駐人員納入街道統一指揮,依托街道開展考核,負責人任免征求街道意見;按照“一扇門對外、一體化辦公、一窗式服務、一張網互聯、一清單受理、一次辦流程、一機制模式”的“七個一”標準,推進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出臺《潯陽區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2024年新增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考試的社區工作者64人,增幅36%,持證人員占比達52.56%。改善35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場所,新增服務面積8350平方米,保障社區黨建經費5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20萬元。樹牢大抓基層導向,全面清退違規借調人員,從街道提拔重用干部,下沉35歲以下年輕干部;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中招(錄)街道事業編制人員。選樹“新時代贛鄱先鋒”等先進典型42人;建立5個街道黨校和3個社區工作者實訓基地,采取“書記講給書記聽”“干部跟著書記學”等方式,對基層干部進行全員輪訓。
清牌減負,讓“重車”變輕。集中整治社區(村)“濫掛牌”、制度“濫上墻”突出問題,明確23項依法履職工作事務、35項協助政府工作事務和不再出具的27項證明事項,制定外部“4標牌+2標識”、內部15塊功能性標牌清單,全面清理清單外119類牌子;編印《潯陽區社區工作事務制度匯編》,對確有需要的制度機制、辦事流程等統一納入;在10個社區設立動態監測點,選派5名退出領導崗位干部擔任基層治理觀察員。對全區21家單位35個新媒體賬號進行臺賬管理、開展“掌上檢查”,防范硬性投票、打卡、簽到等問題,減輕基層負擔。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區領導帶頭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常態調研走訪掌握基層實情,減少陪同、簡化接待;整合督查力量形成聯動,嚴格規范納入“督、檢、考”計劃事項。
協同共治,讓“家園”更美。推行“1335”紅色網格治理模式,縱向構建“社區黨委—片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橫向建立鏈接街道、包掛單位、職能部門等互相協調的議事協商機制,開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亮風采、亮成效“五亮”行動,推動力量在網格整合、服務在一線落實。以紅色物業為抓手,采取單建、聯建、區域建等方式,實現符合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黨組織組建率100%、業委會(物委會)黨組織組建率93.46%;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社區黨委委員到物業服務企業任兼職副書記、黨建指導員,物業企業黨員負責人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實行“居民點單、社區派單、物業接單、群眾評單”全過程管理,聯合公安、城管、消防、市監等力量。2024年全年解決群眾問題6000余個。
(作者單位為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