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一場場以“心連心、手拉手、面對面”為主題的鄰里節活動,溫暖了千家萬戶。從冬至到春分,中江縣已開展130余場鄰里節活動,吸引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50萬余人次參與。這場基層治理創新實踐,通過服務搭臺、文化鑄魂、發展聚力,將“陌鄰”變“友鄰”,提供新時代基層治理的中江樣本。
黨建引領 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引擎”
在凱江鎮玄武社區煙廠宿舍小區,每月第三周的“便民服務日”已成為黨群連心的品牌活動。社區黨組織統籌轄區資源,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民生“微服務”,同步建立慈善基金募集機制,通過政府補助、企業贊助、社區自籌、公益義賣等方式籌集資金,支持社區公益慈善服務。
“我們通過服務與動員‘雙輪驅動’,讓群眾在感受溫暖中增強主人翁意識。”玄武社區黨總支書記安心德說。2024年,玄武社區慈善基金累計募集資金4萬元,用于敬老、扶幼、助困、環境保護等志愿服務,6000余名居民受益。
如今,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模式在全縣遍地開花:南華鎮前鋒社區將防詐宣傳融入情景劇表演,會龍鎮歇馬村通過包餃子活動帶動農副產品銷售創收1.2萬元。據統計,87%的鄰里節活動由“黨組織+社會組織+居民骨干”聯合策劃,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中持續增強組織力和凝聚力。
文化潤澤 構筑社區精神“共同體”
凱江鎮浩淼社區名爵世家小區的川劇變臉表演贏得滿堂喝彩;石埡子村的“賽飛機”游戲喚醒游子鄉愁記憶;玉興鎮大石村的殘健融合運動會架起心靈橋梁。居民在鄰里節活動中增進理解、共享快樂。
文化浸潤悄然化解了社區治理難題,朝陽東路社區套圈比賽吸引200余戶家庭參與,有效推動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會龍鎮豐登村留守兒童文藝表演,促成積怨鄰里友善互動。實踐印證,當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社區共同體意識便自然生長。
機制創新 打造治理效能“倍增器”
通山鄉華安社區通過拔河比賽化解鄰里長期存在的矛盾,集鳳鎮石埡子村游園活動催生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隊。這些成效得益于三大機制:一是資源整合機制,縣委社會工作部統籌縣教體局、殘聯等8部門,建立服務資源“精準滴灌”模式,將全民健身、助殘服務等項目有機融入社區活動,實現資源最大化運用,滿足不同群眾需求。二是社會動員機制,動員20家縣級社會組織下沉基層與46個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結隊,形成專業力量與居民自治的協同治理網絡。三是可持續發展機制,創新“服務積分兌換”制度,居民參與活動可兌換理發、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有效激活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鄰里節活動不僅搭建起居民溝通的橋梁,更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鮮活實踐。“我們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讓‘鄰里節’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抓手。”中江縣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中江縣將持續實施“鄰里節”提質工程,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推動基層治理扎實有效。
(作者單位為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超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