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淵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東部,全鎮下轄2個社區、15個村,人口4.6萬余人。海淵鎮通過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參與,探索“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一街一長、條塊結合、就近便捷”的“先鋒街長”基層治理模式,引領黨員、民警、志愿者、愛心人士、當地企業等社會力量,多方共治,把關聯民生、群眾關切的問題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解決好,合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堅持黨建引領
強化政治引領。在鎮黨委統一領導下,由集鎮的三個村(社區)黨(總)支部、海棠公司黨委、海淵派出所黨支部、海淵中小學等13個黨支部、23家單位和企業推選,從中選擇群眾基礎好、責任心強的71名黨員、群眾組建“先鋒街長”隊伍,由街長、副街長、安全員、民警組成巡邏隊,開展一日一巡。
突出示范引領。在鎮黨委主導下,選好用好“先鋒街長”、副街長。對小組長是黨員的街道,將小組長推選為“先鋒街長”,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小組長不是黨員的街道,由黨員擔任副街長,引導群眾始終在黨組織領導下開展活動。發揮農村黨員在聯系服務群眾、推動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深化群眾自治實踐。通過廣泛宣傳發動,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形成組織主導與群眾自治良性互動。
高效服務群眾
因地制宜劃分網格。結合街道范圍、人員密度等實際情況,將海淵市集和鎮中心區域劃分為16個片區進行網格化管理,在集鎮主要街巷安裝17塊“先鋒街長”公示牌,群眾有困難可以第一時間找街長進行反饋,推動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將基層基礎治理工作做實做細,實現由“管理”到“治理”、由“粗放”到“精準”的轉變。
實行警長負責制。海淵派出所民警主動認領“責任田”,在每個片區帶頭實行“3+N”模式,由警長帶頭,帶領街長、組長及交通勸導員、志愿者等人員,深入街道、學校、居住區進行走訪,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矛盾糾紛和片區治安狀況。同時,以幼兒園、中小學校學生上下學為契機,積極開展交通勸導、反詐、禁黃賭毒、防溺水、防火等宣傳工作;協同街長開展治安巡邏防范,保障群眾夜間出行安全。
線上線下聯動共治。警長、街長、組長組建片區聯絡群,線上第一時間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和情報線索,回應群眾關切和訴求,線下警長與街長共同摸排轄區安全隱患風險,跟蹤問題處理進度和結果,把“單打獨斗”變為“群防共治”。
“三心”化解矛盾
實行“4+N”問題調處機制。“4”是針對巡查發現的問題由群眾、街長、村(社區)、分管領導協調聯絡,“N”是協調各個職能部門,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把群眾身邊的問題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解決好,快速、高效地解決鄉村治理問題。
堅持“三心”矛盾化解。即“初心、匠心、真心”。根據轄區治安實際,充分發揮各參與主體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及時發現、介入糾紛源頭,形成矛盾聯調、事件聯處互補疊加效應,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先鋒街長”帶來的啟示
堅持黨建引領,是做好“先鋒街長”的核心。海淵鎮在探索實施“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一街一長、條塊結合、就近便捷”的“先鋒街長”治理模式過程中,完善運行機制,建立“先鋒街長”工作機制,明確“先鋒街長”職責。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基層黨建組織的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先鋒街長”才能更加健康有序運行。
引領群眾參與,是做好“先鋒街長”的重點。準確把握群眾期盼,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構建常態化反饋制度,街長通過日常巡邏、街長公示等,加強群眾聯系,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用群眾身邊信任的人,解群眾身邊煩心事。
堅持多方共治,是做好“先鋒街長”的關鍵。黨建引領多方參與,激活基層的每一個細胞,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通過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將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小組長、民警、企事業負責人、志愿者、鄉村能人、熱心群眾等力量納入“先鋒街長”隊伍,充分調動群眾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委社會工作部、海淵鎮黨委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