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序推進“多格合一、一格多員、一網統管”的網格化管理建設,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著力推動多方參與基層治理,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多格合一 提升“統”的效能
織密網格體系,打通治理末端。制定印發《關于健全完善城鄉基層治理“微網格”工作方案》,按照“住地就近、地域相連、規模適度、方便管理、全面覆蓋”的原則,在現有1.6萬個城鄉一般網格,2000個各類園區、商務樓宇等專屬網格的基礎上,結合房屋分布、鄰里關系等因素,在農村探索實行“十戶一體”“五戶一組”微網格管理模式,在社區以樓棟或樓層為單位,劃分9.2萬余個微網格,夯實“一網統管”基礎支撐。
配強網格力量,凝聚治理合力。統籌整合現有資源,組建“1名總網格長+N名網格長+N名網格員”的網格員隊伍,采取個人自薦、組織提名、群眾推選等方式,選擇有公心、有能力的黨員、致富帶頭人、退休干部、新就業群體骨干等為專兼職網格員,推動黨員、物業服務人員、優秀青年、群眾代表、志愿者等進網入格,配備網格長和專兼職網格員7.3萬余名。
整合網格資源,提升治理質效。保持黨建、綜治、城管、應急等各類網格物理邊界一致,將網格內人、地、事、物、組織等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實現網格耦合、力量整合、功能聚合、銜接配合、流程閉合、服務匯合。聚焦綜治中心基礎服務平臺實戰功能,推動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體化運行全覆蓋。推動民政、司法、應急等部門聯勤聯動,構建“綜合執法+應急救援+基層治理”一體協同工作機制,每個鄉鎮組建不少于5人的綜合行政執法隊,配備專業執法隊員1754人,組建規模不少于15人的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招錄鄉鎮專兼職綜合應急救援隊員1669人,實現各類工作在網格內統籌協調。
“三治融合” 構建“專”的體系
暢通參與渠道,激發自治活力。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機制。實施激發群眾自治活力行動、城市小區治理攻堅行動,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搭建“院壩協商”平臺,以“確定協商議題和主體、召開協商會議、居民滿意度評價”等議事協商“六步走”方式,構建群眾參與決策、參與治理的常態化機制。元謀縣以群眾“說事日”和“三官一律”為抓手,引導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共同化解治理難題。
提升法治觀念,做優法治保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三必到四必訪”,推行“三分三色三級包保”的婚姻家庭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法。與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會理市,玉溪市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簽訂了聯動協作協議,開展協作事項。持續深化“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仲裁等法律服務資源,完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涵養文明風尚,引深德治潤化。制定出臺《楚雄彝族自治州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持續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突出問題,引導群眾自覺踐行移風易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新增省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30名、工坊8家,《桂花表妹》等2部彝劇入選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建立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體系,發揮文體廣場、農家書屋、文化禮堂等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
多方聯動 凝聚“治”的合力
明晰職能定位,夯實聯動基礎。在全州159個社區全覆蓋設置黨群服務中心,規范登記社會組織1315個,組建州、縣、鄉、村(社區)四級志愿服務隊伍7158支、志愿者42萬余人。完善“明確需求―策劃項目―實施推進―績效評估”聯動程序,精準回應群眾多元需求,全流程強化項目管理,匯聚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健全制度機制,推動聯動有序。深化“大黨委”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建“紅色紐帶”作用,促進資源共享、社區共建。推動形成社區引入慈善資源、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策劃項目、社會組織承接項目、社區志愿者協作參與的機制,持續激發多方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活力。
堅持重點突破,提升聯動成效。緊盯群眾需求,在“一老一小”“一殘一困”服務保障和社區、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協同等領域重點發力,積極動員引導15個州級社會組織參與全州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工作;年均開展志愿活動7萬余次;招募4582名“愛心媽媽”與4348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結對幫扶,走訪留守兒童4995人次;建成并運營“老年幸福食堂”37個,多形式開展留守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推行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三方議事廳”工作法,理順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方關系,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