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堅持將抓實鄉村治理作為探索推進黨建引領特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環,深化實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構建多方主體協同參與的鄉村治理共同體,一幅治理優、生活美、群眾樂的幸福和美鄉村治理圖景徐徐展開。
從“板凳夜話”到“洲尚外婆”
“板凳坐下來,難事議起來”,是浦口區永寧街道青山村村民的幸福密碼,一項簡單質樸的“板凳夜話”機制架起了村黨總支和村民之間的“連心橋”。“我們要求村干部帶頭,專門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入戶串門,在農家小院、橋頭村口、田間地頭等小場地開展‘板凳夜話’。”青山村黨總支書記劉杰說,“通過坐在板凳上和村民們拉家常、聽民聲,過去‘村民找上門’變成‘村干部送上門’。”用村民聽得懂的話、說村民關心的事、講村民愿意聽的理,“板凳夜話”增進了村民的理解信任,也激起了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村民事、村民議、村民辦、村民管、村民評”成了青山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一種風尚。
今年以來,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推行鄉鎮(街道)“增協商減層級”、村(社區)“增協同減負擔”,探索實施包括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在內的基層群眾自治“四共”模式,以基層協商前置引領黨群雙向直通、政社高效聯動,自治活力被充分激發。
棲霞區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是全國首批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打造了“洲尚外婆”議事協商品牌。在6年前,外沙村還是一個治理模式單一的經濟薄弱村。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大都比較年長。村委會成員在收集建議時發現,45歲到70歲的女性參與基層治理熱情較高。于是,一支被稱為“外婆團”的隊伍應運而生,發展至今,“外婆團”成員已有30人。外沙村創新打造流動議事站,“外婆們”和村干部一同傾聽民意、推動問題破解。
法治的硬度里也有民生溫度
位于蘇皖交界的六合區公安分局竹鎮派出所,歷史可以追溯到1944年4月由新四軍在竹鎮鎮創建的首個派出所,因此被譽為“新四軍第一所”。作為典型的涉農區公安派出所,竹鎮派出所在基層治理的法治實踐中賡續新四軍“三不走”傳統,將“東西不還不走、水缸不滿不走、地不打掃不走”發展為“糾紛不化解不走、隱患不排除不走、群眾不滿意不走”。為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竹鎮派出所推動社區民警全面退出“大輪班”,充分整合專職調解員、輔警、協管員等力量,組建6支社區警務團隊對應編入6個責任區。提升平安動員能力,賦予黨員社區民警以政治指導員新身份,組建社會治安信息員、老黨員、“好鄰居守望”和愛企護企隊四支志愿者隊伍,帶動群防群控群治,走穩新時代法治實踐群眾工作路線。
根據江蘇省委社會工作部關于推動省市界沿線治理薄弱村整治提升的部署要求,南京市推動難點痛點向增長點、短板弱項向工作亮點轉化,針對治理薄弱村逐一剖析問題不足、找準關鍵癥結,“一村一策”制訂整治方案,“手把手”幫扶指導,“點對點”促進治理服務水平提升。
在補齊省市界沿線治理短板的同時,南京市聚焦民生需求,推動跨區域均等化治理服務。坐落在江寧區橫溪街道丹陽社區的“兩省一街”警務室,就是一處創新省際毗鄰區治理的樣板。“一腳踏兩鎮,雞鳴聞兩省”,橫溪街道與毗鄰的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以“兩省一街”警務室為基礎,一支統籌兩地公安、城管、綜治等多部門力量的“江寧—博望一體化巡邏隊”,在面積21平方公里的集鎮交匯區域開展聯巡聯處聯訪。通過信息互通共享、突發事件互助共處、跨區流竄犯罪互查共破、社會治安問題互研共管,進一步提升跨區域治理效能。2024年4月16日,錢先生報警稱8歲女兒走失,“兩省一街”警務室迅速啟動聯動機制,兩地巡邏力量同步響應,發揮各自熟門熟路的優勢,快速鎖定3號巡邏路線覆蓋區域,10分鐘后在秦城街附近的小巷找到了失蹤女孩。南京都市圈的歸屬感,在此刻被具象化為錢先生對兩地公安聯動的感激。
村規民約引導文明風尚
南京市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引導村(居)民依法修訂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健全草案審核、備案登記、執行落實的制度機制,推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轉化為村(居)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為規范,涵養良好家庭家教家風。
一本《紅白理事會章程》見證高淳區磚墻鎮鄉風民俗變化。磚墻鎮從關注度較高的紅白喜事抓起,充分發動村民黨員群眾力量,選舉產生村級紅白理事會。理事會日常負責服務指導紅白喜事辦理,村民只需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即可免費使用紅白喜事堂,理事會則安排專人做好跟蹤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引導村民避免鋪張浪費、大操大辦。村民們自己參與制定的村規民約,從出臺伊始就有了被認可執行的生命力。
按照務實管用的原則,磚墻鎮指導各村翻新改造紅白喜事堂,優化功能布局,強化服務供給。改造后的隆興村紅白喜事堂,內部環境變得更加干凈整潔,除了承接紅白喜事的功能,還設有黨員活動室、非遺傳承室、日間照料室、休閑室等多個活動場所。“除了辦‘大事’來這里,平時我們還能來坐坐,看看電視,愜意極了。”村民們坦言,硬件條件好了,大家也更愿意來了,為就地開展移風易俗道德宣講凝聚了人氣。
同樣激活鄉村治理德治動能的還有浦口區永寧街道青山村探索的“小積分DI家”積分管理體系。青山村圍繞鄉村治理熱點、難點、堵點,將德治要求清單化、條目化呈現,制定細則,實施量化管理,開展積分換購,小積分兌出鄉村治理“大文明”。
(江蘇省南京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