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初,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新市鎮來龍村小水東自然村的村民夏小勇駕車去浙江務工。與往年不同,今年他往返的道路格外順暢。“進村不再怕錯車了,村里還有小停車場,真不錯。”夏小勇笑著說。這是小水東自然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故事——一條由村民自發讓出空間、拓寬的村道,見證了鄰里和諧與村莊發展的新篇章。
從兩米到六米
三十多年前,一條水泥路串聯起了小水東自然村。那時,汽車還未普及,村民多靠步行,在蓋房、砌院墻時,逐漸“你占一點、他占一點”,將這條路“擠”得只剩兩米多寬。來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廣亨說:“后來,越來越多的村民買了車,錯車難、停車難成了大問題,尤其是春節期間,堵車成了常態。”拓寬道路成了村里最迫切的任務。然而,拓寬道路意味著村民需要讓出自家占用的空間,這無疑是個難題。“要讓村民主動讓出土地,談何容易?”陶廣亨坦言。
從“站著看”到“當家干”
為破解這一難題,陶廣亨挨家挨戶做工作,傾聽村民意見,推選出8名村民成立村民理事會。理事會成員既是“先行者”,也是宣傳員和調解員。
理事會成員夏家柏自告奮勇,率先做起自家親戚的思想工作。最終,他的親戚拆掉了占路的半間房子,成為“讓路第一家”。理事長夏貴寶則上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村民拆掉擋路的院子圍墻,讓出了1.5米的空間。“這下,村中間最窄的路,錯車都不成問題了。”陶廣亨高興地說。
看到村里發展的決心,看到村干部和理事會的誠意,更看到拓路后帶來的便捷之處,村民們的態度逐漸從“站著看”轉變為“當家干”。一個多月時間里,村里拆除了13面院墻、5間房子,將約3公里長的主干道從2米多拓寬到近6米。更有村民主動讓出自家空間,無償提供給村里建設健身廣場、兒童樂園和涼亭。
從“路寬”到“心寬”
“我們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機制,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和為貴’理念和‘謙和禮讓’美德深度融入群眾生活。”陶廣亨表示,“把‘話筒’交給群眾,讓群眾當主角,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蹚出一條多方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
如今,小水東自然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頭,以原有的五棵樹為核心,就地取材打造的“五棵樹”景觀讓人耳目一新;村內,房前屋后的“小菜地”“小雞籠”變成了微型停車場,大槐樹下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平整了門前的空地,方便大家停車。”村民夏家根笑著說。
從“路通”到“業興”
道路寬了,村里的前景也愈發寬廣。陶廣亨透露,2025年,村里計劃利用閑置的魚塘和房屋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路通了,心也通了,村里的發展就有了無限可能。”
小水東自然村不僅拓寬一條路,更是一場鄰里和諧與鄉村振興的雙贏實踐。在這里,村民們的謙讓與奉獻,鋪就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