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陽鎮牙胡村地處梯田環繞的生態保護帶,全村面積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4人。作為傳統梯田文化的代表村莊,牙胡村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通過“三力三融三治”模式,探索“黨建引領+農旅結合”的基層治理新路徑,逐步構建農業增效、文化傳承、旅游增收的基層治理新樣板。
“三力”驅動,激活基層治理“動力引擎”
黨建聚力,筑牢治理根基。全方位推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機制。“四議”是指:“一議”,村黨支部結合村民意見建議與村莊實際情況提出提議;“二議”,村“兩委”成員各抒己見,充分討論;“三議”,全體黨員在黨員大會上審議方案;“四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結果通過“兩公開”形式及時公開。“兩公開”是指:通過村務公告欄等公開,通過微信群、廣播等平臺公開。“四議兩公開”使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斷提升。黨員以身作則,開展黨員聯村包戶活動,每位黨員與村民精準結對,手把手傳授農耕技術,帶動群眾投身梯田復耕與農旅開發的熱潮中。采取“支部領辦、黨員領種”生產發展模式劃分責任田,簽訂種糧合作協議,提高生產力。
生態助力,厚植綠色家底。積極推動梯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針對部分土壤肥力下降、田埂破損的梯田,實地采樣、精準檢測,制訂修復方案;同步推廣“兩稻一菜”輪作模式,安排農作物種植順序,讓土壤在輪作間休養生息,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這一模式成功復墾撂荒地42.1畝,切實保障了糧食安全,夯實了農業根基。牙胡村建立生態網格化管理機制,將整片梯田劃分為若干網格,每個網格由黨員擔任網格長,帶領村民定期巡查,一旦發現異常,迅速上報信息,村里啟動應急處理機制,穩固綠色發展根基。
文化賦力,喚醒鄉土記憶。深耕本土文化富礦,深度挖掘和傳承黎族梯田文化。組織村里的文化能人、德高望重者編撰村史,翻找古籍、走訪老人,將老一輩開墾梯田的艱辛歷程、豐收慶典的熱鬧場景、民俗節日的獨特儀式,通過文字與圖片記錄在冊,成為村民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加大對梯田遺產的保護力度,修繕古老的灌溉設施、傳統農具展示館,留住歷史印記。
“三融”推進,蹚出農旅結合“康莊大道”
產業融合,拓寬增收渠道。牙胡村錨定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打造“雨林山蘭米”等優質農產品品牌。選種環節嚴格把關,種植過程遵循綠色生態標準,收割時選用先進設備,加工精益求精,山蘭米憑借卓越品質贏得消費者青睞,品牌效益凸顯。借助鄉賢返鄉創業,整合多方資源,推動產業多元融合。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引進先進生產線,將新鮮采摘的山蘭米加工成農副產品;打造梯田觀光線路,修筑觀景平臺、休閑步道,讓游客領略四季不同的梯田美景;開辦民宿,融入黎族風情元素,提供地道的黎家住宿體驗。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村莊經濟愈發紅火。
生態融合,賦能鄉村經濟。牙胡梯田開發親子研學游、生態攝影游等特色旅游線路。親子研學游中,孩子們走進梯田,挽起褲腳、拿起秧苗,親身體驗插秧、收割,通過現場講解農耕知識,寓教于樂。生態攝影游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用鏡頭定格梯田日出日落絕美瞬間。旅游旺季時,農產品成為游客愛不釋手的伴手禮,供不應求;村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游客觀光體驗。生態資源得以高效利用,為村莊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社區融合,營造和諧家園。“村民議事+黨員帶頭+鄉賢助力”的協同治理模式成效斐然。村民議事會是大家暢所欲言的平臺,村民為村莊發展建言獻策;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響應號召、執行決議;鄉賢憑借豐富閱歷、廣闊人脈,出謀劃策、牽線搭橋。網格員實時掌握村民動態、收集訴求,一旦出現糾紛,迅速啟動矛盾調解程序,由村里的調解能手、德高望重的群眾組成調解隊,公平公正化解矛盾。
“三治”齊抓,打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自治聚力,激發內生動力。積極組織村民參與村級事務決策,農旅項目規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制定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舉止,引導大家共同維護牙胡村的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等。在梯田景區周邊,村民們主動清理垃圾,愛護公共設施,為游客提供整潔、舒適的旅游環境。
法治護航,促進穩定發展。通過舉辦法律講座、開展法律咨詢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識。邀請法律專家為村民講解土地承包法、旅游法等與鄉村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村法律服務站,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宰客、欺詐等違法行為,保障游客的合法權益。
德治凝魂,涵養文明鄉風。將家庭美德納入鄉村治理積分超市評分細則,倡導勤儉持家、鄰里關系和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梯田景區,倡導游客文明旅游;在村民遇到自然災害或困難時,村民團結一心,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德治力量,不僅增強了鄉村的凝聚力,也為農旅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海南省五指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