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近年來,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堅持以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治理創新發展,統籌推進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高水平社會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以政治引領為“核”,錨定治理“圓心”
基層治理,首要任務是做好政治引領,在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
夯實組織建設。全鎮各級黨組織嚴格根據要求,規范化制度化開展黨內政治生活;開展“清牌行動”,規范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掛牌,拆除17個村426塊牌子,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
發揮骨干作用。博鰲鎮在鎮、村兩級黨組織成立黨員突擊隊,扎根在基層治理第一線、服務群眾最前沿。在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非糧化”整治、征地拆遷和防風防汛等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村“兩委”干部與駐村第一書記、村民代表、村民小組組長走村入戶察民情、田間地頭拉家常,變身為基層治理的宣傳員,為基層治理注入強勁動能。
以群眾需求為“線”,構建治理格局
基層治理重在找準群眾需求“小切口”,辦好群眾“心頭事”。
強化群眾參與。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引導廣大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積分制實施以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涵養培樹了鄉村文明新風。沙美村開發運用微信小程序“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將平臺與積分制相結合,讓積分的申報、審核、公示、排名變得更加透明公開。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下好解決突出矛盾問題的“先手棋”。莫村將征地拆遷補償、土地流轉、房屋出租等重點內容和村民反復商討,納入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讓村規民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緊抓產業振興。博鰲鎮抓好農民互助合作社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鼓起群眾錢袋子。緊扣合作社“管理互助、技術抱團、購買抱團、銷售抱團、生產過程互助”五大功能,瞄準降低成本,提高村民收入,引導各村挖掘特色資源,因地制宜成立17個各具特色的農民互助合作社,吸納社員1421戶,入社土地面積5000多畝,成立了如北山水稻、珠聯生態牛、海燕黑皮甘蔗、朝烈百香果等農民互助合作社,形成了“一村一社一品牌”。各村農民互助合作社為廣大社員和農戶在育秧、機耕、防治、收割等環節提供全鏈條服務,平均每年可節約成本50多萬元,增加收入60多萬元。
以典型帶動為“實”,豐富治理內涵
博鰲鎮在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踐中,注重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把“盆景”獨秀變成“風景”成片。
創新升級“四級化事法”。“四級化事法”,“戶(黨員中心戶)聯系、組(黨小組)協調、村處理、云化解”四個層級,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治理各方面、各環節。沙美村引導黨員、干部、群眾多方參與基層治理,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模式,實現“無事可預防、瑣事不出戶、小事不出組、難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探索“1+3+5+N”基層治理模式。“1+3+5+N”基層治理模式源于莫村,突出黨建引領,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原則,以黨支部為核心,開展環境“四治”、非糧化整治、文明村風三項治理行動,構建黨群服務矩陣,建立“六事”議事協商機制,組建莫村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莫村供銷社、莫村糧行、莫村“慈善之家”,實現產業發展、鄉村治理同頻共振,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2024年,莫村完成“非糧化”整治任務594.29畝。莫村農民互助合作社吸納300多戶農戶,入社農田848畝,糧食種植和“油稻蝦”養殖實現社員總收入約60萬元。莫村黨支部被評為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海南省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