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作出“強州府”部署要求,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強州府”的專項行動之一,在整個部署中發揮基礎和保障作用。楚雄州委社會工作部立足部門職能職責,主動想、扎實干,在楚雄市率先以“騎手友好社區”建設為抓手,圍繞“機制友好、設施友好、信息友好、保障友好、治理友好”五個維度采取措施,破解騎手門難進、車難停、物難取等難題,引導其參與基層治理,推動快遞員、網約配送員與社區雙向賦能,探索出一條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新路徑。
機制友好共建
織密服務網讓溝通“零距離”
“現在有了固定溝通渠道,我們反映的問題都能及時解決。”美團網約配送員蘇長君在首次“騎手議事會”上感慨道。楚雄市創新建立市、街道、社區三級聯動機制,整合住建、市場監管、交通等10個部門及行業協會力量,通過簽訂《共建協議》明確責任分工,定期召開協調會、懇談會。特別設立的6名“友好社區觀察員”已完成首輪“友好度”評估,推動解決充電樁不足、小區通行受限等10個難題。這種“問題收集—聯席會商—跟蹤督辦—成效評估”閉環機制,讓“騎手”訴求實現“件件有回音”。
信息友好暢達
精準導航鋪就配送“快車道”
在鹿城街道丹麓小鎮,網約配送員劉帆通過新設置的樓棟指引標識,僅用3分鐘就完成配送。“以前常因找樓棟耽誤時間,現在有了‘騎手友好地圖’,效率明顯提升。”劉帆笑著說。全市試點區域已安裝樓棟導引牌200余塊,顯示小區出入口、電梯位置等6類關鍵信息,網約配送員在配送過程中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尋找,配送時間大幅縮短。社區還建立“即時信息互通群”,實時更新小區施工、電梯維修等信息。試點三個月以來,網約配送員平均日接單量提升15%,投訴率下降25%,居民滿意度提升至92%。
保障友好護航
多舉措搭建“暖‘新’巢”
社區通過開設假期托管班,解決快遞員、網約配送員工作期間無法照看孩子的難題。楚雄市整合30個黨群服務中心、14處商圈服務點,構建“15分鐘暖‘新’服務圈”,累計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休息服務1120人次,創新推出《騎手子女關愛計劃》,解決9名“騎手”帶娃難題,丹麓商圈“騎手驛站”配備智能充電柜等32項服務,日均服務40人次。“騎手驛站”墻上的留言本寫滿感謝:“這里不僅是歇腳點,更是我們的‘能量補給站’。”
設施友好共享
專屬泊位告別停車煩心事
在試點區域,社區精心設置74個“騎手專用停車泊位”,不僅施劃了清晰的停車線,還設立了專門的標識牌,“騎手”一眼就能找到停車位置。快遞員、網約配送員有了專屬停車位,停車方便又安心,送餐效率大大提高,紛紛感謝社區為他們提供的暖心服務。在丹麓商圈休息區周邊,同樣規劃出“騎手專用停車泊位”,讓快遞員、網約配送員在短暫休息時無需為車輛停放擔憂。
治理友好融合
“流動哨兵”激活基層治理“新”力量
在栗子園社區,網約配送員楊國庭發現獨居老人異常情況后立即“吹哨”,社區工作者10分鐘內化解險情。“現在我們是社區的‘流動哨兵’。”楊國庭說。社區在服務大廳設有專人負責新就業群體報到登記工作,目前已有232名快遞員、網約配送員到社區備案,已組建6支志愿服務隊,累計排查安全隱患150余條。越來越多的快遞員、網約配送員已通過參與治理累計積分后兌換理發等獎勵,“騎手”日均200公里的穿行軌跡,正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流動傳感器”。
“建設‘騎手友好社區’是城市溫度的生動注腳。”楚雄州委社會工作部將繼續深化社企合作,拓展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等7類服務,打造“騎手能量站”等特色品牌,持續提升新就業群體獲得感,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力量。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社會工作部、楚雄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