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寓意“愛與吉祥”,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是藏族文化中的吉祥之花。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有一位油田女職工,她用自己的愛心澆灌著西部藏區的少年兒童,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傳遞“中華民族一家親”正能量。她就是藏區孩子們崇敬的“油城媽媽”——大慶市杏北愛心志愿者協會會長朱華。
成立愛心協會 播下愛的種子
朱華與藏區孩子結緣始于2006年,她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張衣著襤褸、雙手捧著書本的藏族孩子照片,那一刻,朱華被深深觸動了。她向家人表達了自己想捐資助學的想法,立刻引起全家人的支持。此后6年間,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4名因特困輟學的藏族孩子,在朱華的資助下重返課堂、接受教育并順利完成學業。朱華深知,幫助更多藏族孩子上學讀書,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發動更多的人長期助學。2012年,朱華愛心志愿者協會成立。并為46名孤貧兒童找到一對一愛心幫扶家庭。隨后,一條條短信、一封封信件、一個個愛心包裹,穿梭于油城大慶和藏區之間,給那里的孩子帶去了愛和溫暖,也帶去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剛上高一的女孩尕丁在日記里寫道:“‘油城媽媽’在信中說56個民族是一家,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一定要聽她的話,好好學習。”
十幾年來,朱華帶領愛心志愿者協會成員先后7次前往青海、甘肅、西藏,實地了解掌握當地需要幫扶的兒童和學校情況,核查協會捐贈物資的使用和維護情況。愛心志愿者協會先后與417名藏族貧困學生結成長期幫扶關系,提供一對一捐資助學,開展各類教育項目,覆蓋4萬多名藏族孩子。通過系列活動,建立起東西部公益慈善事業常態幫扶機制。
從受助到助人 延伸愛的力量
卓瑪現在是家鄉鄉村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201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寧的重點高中,但因家境不好難以維持學業,是朱華向她伸出了援手。三年后,卓瑪考上了大學,剛上大一,她就申請加入朱華愛心志愿者協會,從受助人變為助人者。成為代課教師后,她經常向學生講述自己受捐助的故事,她告訴孩子們:“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遇到困難,總是有愛心人士伸出援手,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幫助更多的人。”
朱華在給予孩子們物質幫扶的同時,也非常注重精神上的關懷和思想上的引領,用實際行動詮釋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深刻內涵。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命運發生改變時,他們也選擇了回饋社會,像一場“接力”。經過近13年的發展,朱華愛心志愿者協會更名為大慶市杏北愛心志愿者協會,志愿者人數也從最初的19名發展到現在的2690名,還成立了青海、甘肅、西藏、黑龍江杜爾伯特4個學區,與20所學校、1所托老所形成長期幫扶關系。
“李方捐款100元,為不定向捐助;張璇夫婦捐贈325條棉被,用于更換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著曉鄉中心寄宿學校宿舍的棉被;王淑霞一對一捐助拉毛巴吉……”在大慶市杏北愛心志愿者協會的捐贈平臺上,每一筆捐贈的援授情況、物資追溯都有清晰的記錄。朱華說:“我們必須要善待每一份信任。”
豐富活動內容 詮釋愛的永恒
隨著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朱華漸漸發覺,“西部助學”已不僅僅是幫助孩子上學這么簡單。這種變化,源于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增加,隨著“兩免一補”(國家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并給寄宿生補助一定生活費)的全覆蓋,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解決了。三年前,朱華邁出了助學轉型的第一步——關愛女童行動,不僅給孩子送去衛生用品和內衣褲,更注重推動西部地區健康教育和女童保護觀念。類似的活動逐年開展:搭建科學小實驗室,配備天文望遠鏡、顯微鏡等科學實驗器材,讓孩子們近距離觸摸科技,感受科學世界的星辰大海;捐建圖書室、音樂教室,讓孩子們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
近年來,朱華帶領團隊開展“點亮微心愿”“送知識暖童心”“重溫歷史·傳承精神聯建共建”“大手拉小手”等系列社會公益實踐活動900余次,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貫穿于志愿服務工作全過程,有效推動了會員之間、會員與幫扶對象之間的交流。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使民族團結教育與公益慈善事業深度融合,不斷推動大慶與西部地區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朱華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最美家庭、首屆“龍江最美社會工作者”、黑龍江省道德模范、黑龍江省巾幗建功標兵、“感動龍江”年度人物提名獎、黑龍江省優秀青年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18年的愛心助學之路,改變了許多學子的命運;18年的守望相助,讓藏區的孩子切身感受到有一種溫暖叫“志愿紅”。
(作者單位為黑龍江省大慶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