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民城路社區在城陽區委社會工作部、城陽區民政局、城陽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力量與志愿服務相融合,成功打造“睦鄰善治 和美民城”這一志愿服務品牌,有效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重民本 增強基層治理效能
黨建引領,強化組織保障。民城路社區聯合街道社會工作站成立了由社區黨委書記任組長的“睦鄰善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站和志愿服務總隊,確保每一項工作都有堅強的組織保障。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問題,形成了“黨委領導、社工站指導、志愿服務隊參與”的聯動機制。
隊伍建設,提升專業力量。以培育一專多能型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方向,開展以“體悟實訓、參訪學習、團隊建設”為主題的5場活動,提升了社區工作者服務能力。同時,開展理論、專題、比武等8場培訓活動,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發展。
培育組織,打造公益名片。民城路社區通過“五社聯動”優化志愿服務組織培育路徑,為其提供場地、物資、培訓、活動等支持。先后培育“初心民城”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睦鄰民城”愛心志愿服務隊、“書香民城”全民閱讀志愿服務隊、“和美民城”藝術團、“健康民城”全民健身社團5支隊伍,備案登記志愿者218人,有效推動社區志愿服務提升質量、優化結構、健全制度、發揮作用。
匯民智 提升為民服務品質
物社聯動,延伸服務觸角。作為城陽區“支部建在物業上”的試點社區,民城路社區通過32個樓棟的志愿者,將黨組織為民服務觸角延伸至每個小區樓棟,實現“物社聯動”服務網全覆蓋。同時常態化開展“睦鄰樓棟”評選活動,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有效激活“睦鄰樓棟”自治活力,打通社區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居民提案,創新協商方式。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團隊聯合志愿服務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我來辦”“暑期美好生活我做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我先行”等20余場主題鮮明的居民提案活動,不斷豐富社區議事協商方式,形成多角度、多主題、廣參與的社區議事協商生態。
鄰里公約,凝聚居民共識。民城路社區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為基礎,不斷凝聚“和美溫情·始于鄰里”共識,制定符合民意的社區公約,并通過網格體系進行廣泛宣傳和推送。有效提升社區工作者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意識和能力。
聚民力 營造鄰里互助生態
專業調研,精準對接需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團隊采用“三張清單”工作機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結合社區“逢四說事”和物業經理接待日活動,收集了500余份居民意見,梳理出“鄰里守望”睦鄰空間建設、“一老一幼”精準關愛行動、“睦鄰善治”志愿組織培育、“和美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四大類內容。基于居民實際需求,聯合志愿服務組織設計了10場節日主題活動、27場全齡友好服務、12場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實現了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的精準對接。
打造空間,提升鄰里溫度。依托社區現有公共空間,結合居民多樣化需求,新增1處睦鄰空間,將黨群網格服務站、小區黨支部、便民服務站、慈善超市等功能空間進行整合,有效滿足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不斷拓展黨組織為民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切實提升鄰里溫度,實現“一室多用”空間格局。
精確人群,塑造人文生態。為助力兒童健康成長和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團隊聯合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國學啟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紅色運動會等14場兒童友好活動,累計服務500余人次,吸納132位親子志愿者,拓寬了親子家庭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渠道。同時,開展文化“兩創”老年大學、新中式糕點制作、一封家書等12場老年友好活動,累計服務400余人次,吸納86位老年志愿者,形成老年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新風尚。從而實現“一老一幼”帶動家庭成員、聯動鄰里共同參與社區建設的新格局。
興民德 倡樹修身齊家風尚
針對需求,實施科學家教。以提升社區少年兒童“仁義禮智信”的優良品質為目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團隊聯合志愿服務組織,通過開展固本教育、紅色教育、親子教育等10場專題活動,讓少年兒童在傳承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爭做時代新人,在傳統文化體驗中挖掘時代精神,在親子互動中共享美好時光。
多元服務,傳承優良家風。以傳承“立德、立功、立言”的優良家風為方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團隊聯合志愿服務組織,針對少年兒童群體,開展5場歷代名人家風家訓學習活動,讓名人家風家訓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面向年輕父母開展3場“好父母加油站”賦能培訓,引導父母身體力行,在言傳身教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開展“睦鄰家風展”主題活動,精選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家教題材和家風范本進行陳列展示,引導居民重視家風傳承、關注鄰里關系,在潛移默化中促進社區和諧。
精準施策,建設和美家庭。以推動建設“和美家庭”為宗旨,社區積極引導居民把個人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行為上升到家庭公益行動和鄰里公益聯動的高度,發揮家庭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的“細胞”作用,形成以家庭為單位、以公共服務為紐帶的“和美家庭”新風尚。同時,社區開展對黨員中心戶、和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群體共50 余人的表彰活動,暢通“和美家庭”融入基層治理的制度化通道,推動社區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
(郗興達)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