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更好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
今年3月5日是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以來,學雷鋒活動在全國持續深入開展,雷鋒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城鄉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居民生活最密切的場所,也是雷鋒精神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的主陣地、主場景。黨的十八大以來,志愿服務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社會參與廣泛踴躍,價值導向鮮明突出,作用發揮更加顯著,中國特色志愿服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創了嶄新局面。全國各地通過積極探索,以創新服務回應時代需求,使雷鋒精神在社區生動實踐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為新時代傳承雷鋒精神提供了寶貴啟示。
在社區傳承與發揚好雷鋒精神。1983年2月27日,全國第一份學雷鋒“綜合包戶”志愿服務協議在北京大柵欄街道簽訂。學雷鋒“綜合包戶”志愿服務活動的最初形態,是由原宣武區大柵欄街道團委發起,地區副食百貨、糧食菜蔬、便民服務等11個單位團支部與地區19名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和軍烈屬進行結對,由團員青年定期提供送日用百貨、送糧油副食、免費理發洗澡、衛生巡診、打掃衛生等十項綜合服務。這一創新做法開創了社區志愿服務的先河。42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綜合包戶”志愿服務的活動范圍、內容、形式都在不斷發展,內涵也在不斷深化。如今的志愿服務隊伍已逐漸擴展到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服務內容也從過去以物質支持為主向精神關懷、個性化服務等方面不斷擴大。雷鋒精神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而社區服務強調鄰里互助、共建共享,兩者理念高度一致。在社區,雷鋒精神從抽象理念轉變為具體行動,志愿服務從個體行為升級為社會風尚,“有時間做志愿者”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雷鋒精神的持久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作為全國首個社區志愿者組織的發祥地,天津市朝陽里社區的志愿服務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從1988年13位老人的送煤、送菜、送爐具的“老三送”,到送崗位、送知識、送健康的“新三送”,再到送快樂、送品牌、送服務的“新新三送”,朝陽里社區將志愿服務作為社區服務的有力抓手,在隊伍建設、選樹典型、拓展項目上下功夫,推動“熱心腸”自發的“百姓志愿”走向專業化、精準化和精細化,并打造了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志愿服務圈”,形成了志愿服務矩陣,將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雷鋒精神生生不息,從“老三送”到“新新三送”,充分證明了社區志愿服務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
未來,要堅持把社區作為發揚雷鋒精神和開展志愿服務的主陣地、主場景,并與基層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易參與、好上手的“小而美”項目,方便群眾就近參與志愿服務。唯有如此,雷鋒精神才能在基層治理中煥發持久生命力,成為每個社區的文明底色。
(本刊編輯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