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開州區以三匯口鄉“群眾議事在院壩、干部代辦到院壩、宣傳宣講進院壩”的實踐探索為基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迭代升級為“議事協商到院壩、代辦服務入院壩、宣傳宣講進院壩、雙向評價在院壩”的“院壩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并在全區推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顯著提升。
創新院壩組織體系,夯實鄉村善治基礎
開州區堅持“自上而下統籌、自下而上精準”,建立健全符合鎮情村情的組織體系,讓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在院壩落地生根。
劃定院壩網格。深入實施“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專項行動,鎮街組建專班,征求村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代表意見,按照“地域相連、民風相近、群眾自愿、規模適度、能力匹配”的原則,打破現有的村組格局,按每個網格覆蓋30~50戶群眾的標準,重新設立院壩微網格,細化農村網格顆粒度。
配強院壩隊伍。每個院壩明確院壩長、宣傳員、代辦員、信息員各1名,實行“一長三員”的院壩隊伍設置模式,院壩長由村民民主推選出具有較強威信、較強號召力的黨員小組長或其他黨員擔任,“三員”由鎮街統籌選派機關年輕干部、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成員等熟悉村情和業務的干部擔任。
明確院壩職責。堅持院內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制定院壩事項職責清單,院壩長負責“院壩匯”的組織實施、群眾動員、政策解釋等工作,“三員”負責理論政策宣傳、群眾事項代辦、意見建議收集等工作,通過“一長三員”深度參與村級治理,推動實現“小事不出院壩、大事不出村社”。
實施院壩治理行動,構建共治共享格局
全區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采取“院壩+”模式,推動議事協商、代辦服務、宣傳宣講、雙向評價在院壩微網格見行見效。
議事協商到院壩。重點圍繞提升群眾參與度,以公益設施維護、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處、移風易俗等4類17項高頻事項為議事重點,采取“收集、確定、走訪、議定、執行、評價”6個步驟形成議事閉環,鼓勵干群在院壩里“話心聲”“獻良策”。
代辦服務入院壩。重點圍繞提升服務滿意度,定期收集匯總低保申請、社保辦理、房屋產權審批等代辦事項,明確告知辦理要件、流程和時限,由代辦員全程協助辦理,讓干部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宣傳宣講進院壩。重點圍繞提升群眾知曉度,每季度確定2~3個宣講主題,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明德帥鄉”志愿服務隊,宣傳員深入院壩開展講理論、講政策、講健康、講法律、講典型、講技術、講安全、講變化的“院壩八講”,實現在家群眾全覆蓋。
雙向評價在院壩。重點圍繞提升治理認可度,把群眾的口碑評價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硬標尺”,結合實際細化設置議事協商、代辦服務、宣傳宣講三項內容的具體評價體系,由院壩長牽頭、群眾參與,對“院壩匯”工作開展自治評價,對干部服務情況開展滿意度評價,以雙向評價結果作為履職考核的重要依據。
完善院壩激勵機制,增強基層治理活力
制定出臺考核、表彰、項目、積分等“院壩匯”黨建品牌激勵保障措施,推動干部在一線干事中成長成才、成效在院壩工作中展示展現、氛圍在比學趕超中逐漸濃厚。
考核激勵。建立考核“雙納入”機制,將“院壩匯”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干部、村(社區)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干部評先評優和村(社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掛鉤,以考核倒逼責任落實。
表彰激勵。每半年通過基層推薦、實地考察、黨員群眾投票等方式,評選“最美院壩”“最美院壩長”“最美代辦員”“最美宣傳員”“最美信息員”各100個(名),在全區公開宣傳表彰,以表彰提振干事熱情。
項目激勵。區級整合基層黨建、人居環境、安全飲水、道路養護等項目資金,對自治成效好、群眾滿意度高的院壩,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在發展庭院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等方面給予支持,以項目增強發展動能。
積分激勵。全面推廣運用“積分制”,探索推行“小院家”鄉村治理小程序,把“院壩匯”工作納入積分細則,以院壩為單元進行積分,對履職成效好的院壩長、參與度高的群眾給予正向積分,積分可在村(社區)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物品,以積分激發治理活力。
治理有效與經濟發展同向而行
黨建引領持續夯實。“院壩匯”的探索為加強黨建引領、夯實基層治理效能拓展了思路,通過支部引領組織群眾參加“院壩匯”活動,實現了治理有效與發展經濟一體推進,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近年來,各院壩直接調處矛盾糾紛1.2萬余件,收集采納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金點子”1600余條,推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宣傳宣講更加有效。“院壩匯”是基層宣傳宣講的重要方式。開州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院壩八講”,與群眾面對面、心連心,將黨的創新理論、群眾關心的政策、身邊典型先進事跡等送到群眾的家門口、心坎上,使新思想、新理論、新政策深入人心。開州區“明德帥鄉”院壩理論微宣講獲得重慶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滿意口碑明顯提升。群眾少跑路、干部多跑腿是“院壩匯”的內在要求。院壩代辦員幫助群眾代辦事項,節約了群眾辦事成本,大幅提升了群眾滿意度,真正實現了干群“零距離”接觸、“零障礙”交流。近年來,各院壩幫助群眾代辦事項2.4萬余件,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
自治活力逐步增強。“院壩匯”不僅是群眾集中話語的平臺,更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平臺。開州區通過“院壩匯”,廣泛動員群眾籌資籌勞解決飲水安全、路面修補、環境衛生等問題,群眾自治活力不僅得到逐步釋放,也減輕了鎮村兩級財政運行壓力,村民成為村級治理的“主人翁”,村里事也成“自家事”。
“院壩匯”的經驗啟示
發揮支部作用是關鍵切口。基層黨組織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基層黨組織至關重要。只有發揮基層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聯系群眾的優勢。
激發群眾參與是堅實保障。基層治理的主要對象是群眾,如何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基層治理的主要任務,群眾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也是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短板。只有抓住群眾參與,才能抓住基層治理的最重要環節,才能形成更合理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
堅持因地制宜是重要途徑。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關鍵支撐和末梢,涉及面廣、點位多、對象復雜。只有結合本地區發展水平、群眾接受程度等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區、分類推進實施,才能形成最接地氣的治理模式,實現對本區域有力有效的治理。
回應關心關切是根本核心。群眾口碑是工作開展的風向標。只有自覺服務好群眾,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本文由重慶市開州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