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4月22日舉行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這次講話全面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度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2023年,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發展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資源約束趨緊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同樣面臨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生態圈被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可持續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和本質要求,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認為人類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中國式現代化繼承這一思想,將生態文明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中國“道法自然”等哲學思想,也為生態文明提供了文化基因,使現代化進程兼具人文關懷與生態倫理。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發展的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堅持生態優先,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保障,也是回應農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堅持綠色發展,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因此,倡導人們按照生態法則生產和生活,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土地建立深層聯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圍繞土地形成的生產模式在一定區域內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內循環,有助于形成生態合作互助的民生產業和生產關系,有助于建立社群,也是由小及大、建立命運共同體的途徑,基于農耕的中華文明因此會成為不可多得的現代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三個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的“共同體”責任意識。
生態鄉村與文化自覺、歷史自覺
符合生態文明的世界觀,是21世紀人類社會應該倡導的,生態鄉村建設就是引領這種改變的示范和樣板。中國人對生態鄉村并不陌生,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一個本土、傳統的文化和知識體系往往是一套系統完整的生產、生活和文化教育體系。中華文明之所以強大,就在于古人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認識論,變成了生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又通過絲絲入扣的教育傳承這一文化傳統。
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沿襲祖先的生態智慧,但百姓日用而不知,忽視了行為的結果和影響。因為食品、社會、文化和環境等系統的現代問題,我們才重新在傳統之中尋求解決之道。建設生態鄉村,重新建立符合生態法則的認知、知識和生活體系,珍視和遵循萬物共生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些改變是文化重建,也是生命重生。
在生態文明的戰略下,鄉村振興的意義就不會停留在鄉村自身的復興,而是為整個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泉和動力。在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將傳統村落提升、轉化為生態鄉村,扎扎實實、一點一滴地推進,中華文明造福世界才能具有實踐的說服力和示范效應。
將文化自覺轉變為現實的行動是歷史的自覺。依據歷史的發展軌跡,認清時勢,認清我們處于什么樣的時代,認清自身在這個時代中的角色,才會有歷史的自覺。何謂歷史自覺?“一是對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領悟;二是對歷史發展前景的主動影響。”從采集和狩獵文明到農耕和畜牧文明,從工業和商業文明到互聯網和信息文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雖有變化,但是人類要遵循自然界的生態循環規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共同創造美好健康世界的更好生存策略是不變的。生態鄉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鄉村與生命自覺
生態鄉村不僅是環境治理的空間載體,更是文化基因存續的精神家園;個體投入生態鄉村建設的生命自覺為生態價值的實現提供深層支撐。二者共同指向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態,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現代轉化。
鄉村的生態景觀承載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梯田灌溉系統凝結著“道法自然”的農耕倫理,傳統村落布局映射著“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通過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推廣有機農業等,鄉村轉變為“生命共同體”的實踐場域。這種轉型不僅緩解了城鄉二元對立,更重塑了鄉村作為中華文明“根脈”的地位。云南哈尼梯田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智慧申報為世界遺產,推動地方性知識升華為人類共同價值;江蘇溧陽李家園村依托竹林生態修復,將竹編工藝、茶道文化轉化為研學旅游IP,實現生態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這種文化自覺并非簡單的懷舊,而是人們通過身體力行將傳統生態倫理(如“取用有度”“敬畏自然”)與現代環境治理相結合,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價值指引。
生態鄉村與生命自覺的深度融合,是鄉村振興向“文明復興”的范式轉變。筆者期待,通過重構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關系,讓生態鄉村能夠書寫出一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新史詩。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