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華夏大地之上,鄉村發展的每一次華麗蛻變,都離不開群眾的力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西平鄉,就有這樣一支女性志愿者隊伍。她們以舞蹈為橋梁,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為鄉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成為美麗鄉村畫卷上一抹亮眼的色彩。
組建舞蹈隊伍,點燃鄉村歡樂火種
西林縣西平鄉享有英雄之鄉、文化之鄉的美譽,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對豐富。2018年,西平鄉西平村平寨屯組建了平寨姐妹舞蹈志愿服務隊,進一步滿足了姐妹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
從最初的幾個人,到如今的一群人,這支舞蹈志愿服務隊不斷壯大,舞蹈隊的每一步成長都飽含著艱辛與汗水。沒有專業的舞蹈教室,她們就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村里的曬谷場上排練;沒有統一的服裝,大家就共同湊錢購置簡單的行頭。舞蹈隊的成立,讓原本單調的鄉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每到夜幕降臨,歡快的音樂響起,舞蹈隊的姐妹們就齊聚在一起,翩翩起舞。她們的舞姿或許并不專業,但那份熱情與活力卻感染著村里的每一個人。村民們在茶余飯后有了新的談資,孩子們也圍繞在一旁嬉笑玩耍。舞蹈隊就像一顆歡樂的火種,點燃了鄉村的夜晚,也點燃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展舞蹈培訓,提升婦女技能與自信
舞蹈隊成立初期,隊員們大多沒有舞蹈基礎。為了提升舞蹈水平,西平村請來了鄉政府的文藝志愿者,為零基礎的姐妹們帶來了專業的舞蹈培訓,大家格外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隨著培訓的深入,隊員們的舞蹈技巧逐漸熟練。從最初生澀的動作,到后來在舞臺上自信的表演,舞蹈不僅讓隊員們掌握了一門技能,更讓她們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曾經辛苦勞作在灶臺邊、砂糖桔果園里的農村婦女,如今也能站在舞臺上展示出活力與自信。在培訓老師的指導下,志愿服務隊編排的節目越來越精彩。她們以西林縣第一位共產黨員羅英的紅色人生等故事為編排主線,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將壯族山歌、壯戲、壯劇的傳統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為村民們帶來了一場場視覺盛宴。這些唱革命紅歌、說英雄故事的文藝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歌詞曲調,讓群眾觸摸革命歷史、感悟紅色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賡續紅色血脈與文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的變化和發展,舞蹈隊的姐妹們積極深入村屯開展文藝巡演。原創壯語歌曲《鄉村振興唱起來》唱出了對家鄉翻天覆地變化的喜悅;自編自演的快板節目《幸福生活昂徠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宣傳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移風易俗興鄉村》《祝壽歌》《祝酒歌》等壯族山歌,歌頌家鄉的美麗風光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壯戲《譚馬烈》《田螺姑娘》傳承弘揚壯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表演深受村民們的喜愛,每場演出都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村民們通過這些表演,對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在鄉村治理方面,舞蹈隊的女性志愿者“巾幗不讓須眉”。在排練和演出的間隙,隊員們用普通話、桂柳話、壯語、苗語等不同方言向村民宣傳文明新風尚,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摒棄各類人情往來攀比等陳規陋習。在她們的帶動下,村里風氣越來越好,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關系更加融洽,使文明之風吹遍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西林縣的女性志愿者用舞蹈詮釋著對生活的熱愛,用志愿精神傳遞著溫暖與力量。她們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她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女性投身到鄉村建設中來,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陳小迪(實習生)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