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夏津縣聚焦高素質專業化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源頭選人、多元育人、真情留人、精準用人”的工作機制,構建社區工作者“全鏈條”培養模式,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敬業奉獻、結構合理、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源頭選人,構建“比選擇優”的選拔鏈
拓寬源頭入口。探索以統一招聘為主,以下沉機關干部、吸納社會人員為補充的社區工作者隊伍選配方式,穩步擴大社區工作者規模,實現社區工作者配備人數動態達標。
嚴格準入門檻。完善社區初審,街道(鄉鎮)復審,縣紀委監委、政法、公安等部門聯審,縣委社會工作部最終核定的“三審一核”準入機制。2024年,將8名兼職社區工作人員按程序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分4個批次對261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入職考察。
優化隊伍結構。健全“社區工作者―社區‘兩委’成員―社區黨組織書記”成長鏈條,選拔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治理能力強、群眾評價高的66名社區工作者進入社區“兩委”班子。著力選聘一批年紀輕、學歷高、素質強、干勁足的優秀人才,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從年齡、學歷、專業等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全縣35歲以下社區工作者占91%,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占100%。
多元育人,強化“知行合一”的培育鏈
提升培訓質效。聚焦社區工作者“一專多能”培育,與山東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力行計劃”社會實踐團等建立社區發展合作關系,建立“一月一主題”常態化培訓機制,邀請高校老師、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開展模塊化培訓20余次。累計組織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考前培訓輔導2000余人次,2024年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突破37%,創歷史新高。
加強實踐鍛煉。采取崗位輪訓、以會代訓、現場實訓等方式,注重加強社區工作者組織動員、矛盾調解、應急處突、協調溝通等方面的能力訓練,提高社區工作者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通過社區黨組織推薦、群眾舉薦、個人自薦、街道(鄉鎮)考察“三薦一考”方式,將38名在實踐鍛煉中表現優秀的社區工作者動態納入社區后備干部人才庫。根據個人特長和發展潛力設計培養路徑,通過交流鍛煉等方式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綜合素質。
完善幫帶機制。建立由街道(鄉鎮)班子成員、優秀社區工作者等60余名黨員干部組成的“社區治理導師團”,與新入職社區工作者組成“N+1”幫帶對子,每月開展“師徒交心會”,面對面傳經驗、手把手教方法、心貼心鼓干勁,共助新入職社區工作者快速成長。
真情留人,抓牢“呵護關愛”的激勵鏈
強化薪資待遇保障。落實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報酬體系,人均薪酬(含保險、績效)超過5500元,建立健全社區專職工作者住房公積金繳存制度,全覆蓋落實“五險一金”待遇保障。對考取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的,按等級每人每月分別給予100元、200元、300元職業津貼。
加大關心關愛力度。在法定節假日、重大時間節點,組織社區工作者開展健康體檢、節日慰問、心理咨詢等活動。落實社區工作者工會福利待遇,財政每年撥付15萬元,專項用于社區工作者工會補貼,每人每年享受不少于800元的工會福利。街道黨工委定期召開社區工作者座談會,切實了解社區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問題,解決社區工作者“后顧之憂”。
拓寬多元發展渠道。加大從符合條件的優秀社區工作者中招錄(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力度,擇優推薦社區工作者擔任“兩代表一委員”,有效破除社區工作者成長晉升的“天花板”。目前累計從社區工作者中定向招錄4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擇優推薦3名社區工作者擔任縣級及以上“兩代表一委員”。
精準用人,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鏈
完善評價機制,嚴格立標定尺。建立社區工作者“優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級評價體系,依據社區工作者工作表現,每月薪酬差距最高可達710余元。每季度開展社區工作者“擂臺比武”,比武成績與月度考核中優秀人員比例掛鉤,激發社區工作者“對標學習、爭先晉位”熱情。
合理配備人員,賦能精細治理。實行社區工作者和社區網格員聯合管理,統籌調配社區工作者分包網格,督促社區工作者做到人口情況、重點場所、組織信息、隱患矛盾、服務需求“五必知”,日常走訪、意見收集、情感聯絡、風險排查、實事落實“五到位”。對網格工作落實不力的社區工作者,采取月度考核降級處理。2024年以來,社區工作者累計排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6.3萬余件,現場處置率超過98%。
發揮專業優勢,鏈接豐富資源。發動社區工作者廣泛收集群眾訴求,鏈接各類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在社區開展志愿服務。積極探索“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模式,完善“一月一主題”志愿服務機制和“1+9+4”志愿服務動員體系,累計開展“服務365”、義診、科普等“五為”志愿服務活動1520場次,惠及群眾10萬余人次。
(作者單位:山東省夏津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