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推行“群眾提需求、多方議方案、共同籌資源”的眾議眾籌模式,有效破解了民生實事項目推進過程中資金短缺、群眾參與度低等難題。2024年,全區共實施區、鎮、村三級民生實事項目1487件,群眾參與率超過80%,構建起“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健全組織體系,夯實協商基礎
黨建引領強核心。精心構建“村黨組織+黨員先鋒隊+群眾代表”的三級組織網絡,由村黨組織書記掛帥,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認領民生項目,廣泛動員群眾參與議事協商。同時,依托“紅色議事會”廣泛吸納退休干部、“五老”人員、退役軍人、返鄉創業人才等多方力量參與其中。定期舉辦“板凳拉呱”“圍樓夜話”“民情懇談會”等,2024年累計開展協商活動1500余場次,有效促進了各方意見的交流與融合。
網格管理聚合力。依托“一網三聯”機制,將村級事務全面納入網格化管理。網格員與黨員中心戶擔任議事聯絡員,實時動態收集群眾需求,確保民生訴求不遺漏。設立“民生實事項目庫”,綜合運用線上問卷、入戶走訪等多種方式,形成“需求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的高效閉環流程,保障民生項目精準落地。
規范協商程序,推動科學決策
議題征集與分類。在需求提報環節,充分利用“村民說事日”“微信議事群”等便捷渠道,廣泛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累計收集各類意見建議2000余條,精準把握民生痛點。在項目分類上,將民生實事科學劃分為“迫切需求類”,如道路修繕、供水改造等群眾基本生活項目和綠化管護等改善生活環境項目;“品質提升類”,如公園建設等提升生活品質項目。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有序推進,確保資源合理分配。
多方協商定方案。召開“三級聯審會”,村級項目首先經過村民代表會議初審,充分吸納村民意見,然后提交鎮、區專班進行嚴格審核,確保項目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通過“一事一議”的民主協商方式,明確資金籌措方式,如村民以義工形式參與、其他主體參與共建等,并細致劃分責任分工,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創新眾籌模式,激發參與活力
多元籌資破瓶頸。在群眾出力方面,大力推行“義務工積分制”,鼓勵村民以自身勞力、技術參與項目建設,如珍珠村動員100余名村民義務參與道路拓寬工程,節省建設成本80%。在村企共建方面,積極引導企業與村結對合作,企業通過資金捐贈、資源共享等方式大力支持民生項目。在公益反哺方面,設立“村級民生基金”,借助“信用積分兌換”“公益集市”等創新渠道籌集資金,為民生項目提供了資金補充。
長效管護保成果。在認領管護機制上,積極推廣“門前三包”“綠化帶認領”等模式。大黑山后村117名村民自愿認領綠化帶,通過“積分+獎勵”方式落實管護責任,使環境整治成果得到長效保持。在動態監督機制方面,成立由老黨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對項目進度、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督,確保項目推進公開透明,讓群眾放心。
(胡敬寶)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