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委社會工作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社會工作會議、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座談會及全國社會工作部長會議部署要求,按照黨建引領要“強”、工作力量要“統”、各項工作要“融”、為民服務要“優”的工作思路,統籌抓好新興領域黨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凝聚服務群眾工作,奮力推進各項工作在三秦大地落實見效。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陜西省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省委“兩新”工委書記吳鐵。
問:全國社會工作部長會議要求推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取得新突破,陜西有哪些考慮?
答:陜西著眼落實“兩個覆蓋”要全、“兩個功能”要強、“兩支隊伍”要硬、“兩塊陣地”要穩的要求,優化“兩新”工委工作機制,深化“評星晉級、爭創雙強”活動,指導成立省、市行業(綜合)黨委101個,建立行業協會商會監管對象、事項、職能指導任務“3張清單”,出臺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黨建質量提升三年規劃,啟動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引領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五個一”專項行動,出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20條措施,創新開展三秦暖“新”行動,建設友好場景、優化5070個“紅色驛站”,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持續走深走實。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完善政策措施,制定新興領域相關工作方案。優化“兩新”工委工作機制,健全規范運行規則,有效統籌各方力量資源。完善行業協會商會黨建管理體制,實施黨建質量提升三年行動,開展黨建引領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專項活動,引導行業協會商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探索新就業群體黨建有效途徑,深化三秦暖“新”行動,統籌做好新就業群體政治引領和服務管理工作。
問:陜西在踐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方面有哪些探索?
答:我們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科學編制鄉鎮(街道)權力清單指導目錄,出臺規范“屬地管理”事項,明晰縣、鄉職責邊界指導意見,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持續為基層“松綁減負”,“六必查”行動清理各類掛牌12萬余(塊)個。深化黨建聯建共建,規范村級議事協商,扎實推動基層民主建設。
省委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省委書記趙一德領銜推動,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省委“八場硬仗”之一,省委副書記邢善萍多次就社會治理提出具體要求,省委常委會定期聽取工作匯報,研究貫徹落實措施,為全省社會治理有序推進提供保障。下一步,我們將用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聚力打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硬仗,有效推動重點任務落實,建強基層組織,完善網格體系,深化減負賦能,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強化政治引領。發揮好陜西社區學院陣地作用,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培訓體系,加大社區工作者招聘及培訓力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新興領域各類群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激發社會正能量,發揚社會治理新理念、新經驗,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培育自尊自信、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關注各類群體。重點關注新就業群體、網絡群體、農民工群體、困難群眾等社會群體,通過發揮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作用,探索建立監測預警、聯系點、會商、督辦等制度,著力解決他們關心的職業發展、權益保障、關愛服務等急難愁盼問題。
抓好矛盾風險源頭防范化解。加強社會治理,重“治”更重“防”,前端防范為后端處置減壓釋負。加強動態監測,深化網絡風險監測處置,抓好源頭化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等機制,解決好群眾身邊事。
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暢通渠道聽取群眾呼聲、回應民生關切。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扎實做好全省村(居)委會換屆有關工作,完善社區居民議事會、居民代表大會、居務監督委員會運行機制,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作用,引導群眾遵循公序良俗、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創新“五社聯動”機制,建立完善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有效引導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
問:陜西圍繞凝聚服務群眾工作,有哪些實踐探索和創新舉措?
答:我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指導建立人民建議收集整理分析、信訪案件法規政策協商、信訪事項受理責任溝通等5項機制,健全完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制,暢通和拓展匯聚社情民意的渠道。大力弘揚志愿精神,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宣傳月”“敬老月”等活動,加大志愿服務供給,擦亮志愿服務品牌,做實做細志愿服務工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成立省級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審委員會。2024年有4.5萬人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創歷年新高。
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支持信訪工作,持續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暢通人民建議征集渠道,健全人民建議征集、辦理、轉化、督辦、獎勵等工作機制。用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學習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經驗,推進“吹哨報到”工作,依托12345市民熱線整合各類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大力開展“銀齡志愿服務”“四個100”等志愿服務活動,培育壯大“志愿三秦”工作品牌。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使用、管理、激勵、保障等制度,探索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與志愿服務有機融合模式。
(本報記者 范曉翌)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