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以來,北京市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將接訴即辦作為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建立起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對市民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的為民服務機制,在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本報記者趙雪與多位嘉賓就“以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這一話題進行交流。
提升人民群眾福祉
主持人(記者趙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各位嘉賓認為,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是如何體現這一點的?
李君如(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接訴即辦改革把社會矛盾解決在基層,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實在基層。北京市在人民城市建設、運營和治理上注重公眾參與。比如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四條胡同的“小院議事廳”及其提出的“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理念都鮮明體現了“人民建”和“為人民”的統一。歸根到底,就是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同心同力,達到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也讓城市變得更美好的良性互動,全面彰顯人民城市的鮮明本色,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張東剛(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有機的生命系統、開放的社會系統,各種要素在有形的空間中相互交織、有序運轉。面對城市發展中的現實難題,北京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接訴即辦改革,高效精準地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了人民群眾福祉,形成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新范式、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舉措、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新機制。
向主動治理轉變
主持人(記者趙雪):北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平臺的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面對城市治理的諸多新挑戰,北京市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燕繼榮(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政務熱線的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回應型政府的建設。回應型政府強調的是政府要主動響應群眾的訴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政務熱線的出現,尤其是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為回應型政府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具體表現為:從人力回應向智能回應轉變;從被動回應向主動回應轉變;從局部回應向全面回應轉變。
任勇(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我們黨的治國理政經驗,體現社會主義基層治理的傳統,在當前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在實踐中強調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在深化接訴即辦改革中,可以根據接訴即辦中不同類型的群眾訴求,結合源頭治理的理念,對涉及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的市民訴求進行精準研判,合理區分不同類型矛盾糾紛并采取不同措施,形成相應的高頻事項預警監測機制,從源頭上避免矛盾升級或者演化。
用好大數據“富礦”
主持人(記者趙雪):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已成為提升政務服務效率與質量的關鍵力量。未來,北京及其他地區應該如何進一步用好大數據這一“富礦”,實現基層治理長效化、可持續?
江小涓(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學術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要求國家治理要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這是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在網絡與數字時代,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出現,敏捷治理、迭代治理是公共治理的時代要求。用好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能夠及時感知和處置新問題,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及時服務、有效服務。
向波濤(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面對新機遇新挑戰,需要以學科交叉融合為支撐,加速推進城市治理范式的全面革新。源于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數據治理、數字治理與智能治理等新興范式不斷興起,有力推動了城市治理向更加精準、高效和智能的方向發展。清華大學依托對接訴即辦改革的長期參與式觀察和對全球城市治理的比較研究,提出加快構建人感加物感相融合的城市治理模式,利用大數據大模型等新方法,深挖市民訴求數據“富礦”,助力改革持續縱深推進,實現全方位持續性賦能。
(責編:鐘慶 簽發:王立國)